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5第1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公益旅行達人─余志海
公益旅行達人─余志海(Andrew Yu)
【為愛萬里行˙多背一公斤】
公益並不是少數大人物、大慈善家或有錢人的專利,每個人,在生活環節中,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為愛萬里行˙多背一公斤】
公益並不是少數大人物、大慈善家或有錢人的專利,每個人,在生活環節中,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余志海
勇敢創新,為愛啟程
安豬是余志海英文名Andrew的搞怪翻譯,現在,安豬這個名字已經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鮮少人知道。安豬是廣東人,因為喜歡北京,而當起了北漂青年,十年前來到了京城,在一間外資IT公司任職。平時過著穩定的中產階級安定生活的安豬,也熱愛旅行,工作之餘最大的嗜好,便是當一個背包客遊山玩水、四處探險。
早已是個資深背包客的安豬,經常拎起行囊獨自踏上旅途、探索世界,用雙腳走過大江南北。他見識過大城市的繁華,那是他工作、競爭的場域;也到過資源缺乏的深山學校。然而,在偏遠的鄉村中,他看見其他背包客所沒有看到的。
15年來,安豬的角色有了極大的轉變,他從一個喜歡背包旅行、工作穩定的年薪百萬IT工程師,變成了公益旅行達人,現在他將旅行、公益與文創結合,成為一個全職的無薪公益旅行達人,勇於挑戰,一切從零開始,發揮背包客冒險精神,開拓了「公益旅行」更多的可能性,迄今已號召千萬有志青年,為愛萬里行,多背一公斤,永續為中國大陸六千六百多萬偏鄉貧童─帶來現代化教育資源,不愧為「公益旅行達人」,從全球2341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5年第1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旅途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都懷抱著獨自旅行的夢。安豬第一次背包旅行,去的是雲南。2000年時,他和幾個朋友,花了十幾天的時間去了大理、麗江、中甸等地方;當時同行的外籍友人,突然大叫了一聲「學校!」,他們才發現了路上的第一所小學。這所學校只有三名老師、二十多名學生、三間教室和殘舊的課桌椅,也沒有任何體育設施。安豬驚覺,原來他所看見的富足和景色只是表象,這些景點附近的學校,原來是如此貧困。
2002年安豬獨自旅行到了平遙,有一件事深深的刺痛了他。他在平遙的一個小院子裡,遇到了一群在踢球的孩子,但是當他看到了他們腳下的足球,安豬說他永遠忘不了這一幕。他們踢著的「足球」,只是一個塑膠袋,裡面填滿了各種顏色的廢紙盒,這個塑膠袋,在陽光底下閃爍著怪異的光芒。像這樣不堪的塑膠袋,在大城市中,是毫不起眼的垃圾,但在這個鄉村,卻是孩子們辛苦收集、悉心愛護的玩具。這一幕讓安豬驚覺:貧困,既不遙遠,也不只是極少數人的夢魘──它的勢力範圍,遠比他想像的更為寬廣。
2004年是安豬人生的轉捩點,他旅行到了中國大陸西南,走進了一間學校,再一次,他面對著學生們沒有文具、設備等殘舊的景象,他卸下背包,把身上的紙筆、書籍留下來,回到了北京。
結束這趟旅行之後,安豬肩上的重量少了一些,心頭卻沉重起來。安豬看見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可是他知道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如此不足。他沒有資源,而即便他有了資源,自己一個人也無法踏遍中國所有鄉鎮,把資源帶給所有需要的人。
恰好,安豬的一位朋友崔英傑跟他講了一個故事。那年春節崔英傑,來到雲南麗江德欽縣的雨崩村,待了一個月,他認識了兩位女老師,她們從昆明來到這裡支教,半年來,她們待在這裡一個很小的小學教書,沒有領任何薪水。當崔英傑要離開時,她們請他給另一個村子的支教老師傳兩句話:「你並不孤獨」、「堅持就是勝利」。崔英傑回到北京,把這個故事告訴安豬,安豬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想,為什麼不把身邊愛旅行的朋友聚集起來,為鄉村學校教育帶來一些改變呢?當晚,他把他的想法寫成了一個完整的專案,命名為「多背一公斤」。
一個簡單的想法,需要實踐才能成真
根據統計,光是在中國大陸,就有六千六百萬個偏鄉貧童缺乏學習資源,而中國大陸每年到鄉村旅行的人超過三億人次。安豬想著:靠自己每次旅行捐贈物資,可能只能幫助到三十個孩子,但若這三億人都能夠在旅行時,為鄉村孩子帶上一點現代化資源,那麼一個人能力不足的問題就解決了!
因著這個發想,安豬面臨到了第一個挑戰──如何感動這些背包客,讓他們參與行動?
起初兩年的時間,安豬一面維持在IT公司上班,利用下班時間,在網路上發起了名為「多背一公斤」的行動。安豬憑藉著資訊科技領域的專業,架設了「1kg.org」的網站,串聯起全國各地像他一樣的背包客。
多背一公斤的概念很簡單,就是鼓勵每個背包客在旅行的時候,為偏鄉的孩子們在背包中-放進一點知識的重量,送給沿途會遇到的鄉村學校。
安豬以維基百科的概念建置了1kg.org這個網站,每一位目的地不同的背包客,都可以上網回報所到之處的學校最新的需求,他們可以提供學校的地址、聯繫方式以及需要的物資種類,這樣背包客在出發前,就可以把拜訪學校,安排到自己的旅行計畫中。透過各地的背包客,將資訊公開,拉近了偏鄉學校,與千里之外的背包客之間的距離。
想要,就勇敢去做
這兩年之間,安豬慢慢發現,自己下班後的閒暇時間,幾乎都被多背一公斤的工作填滿,他要負責設計專案、策劃活動、聯絡志工、媒體等等,他意識到自己,或許該考慮做個全職的公益人了。
然而,在當時中國大陸的大環境中,創新企業被視為一種極具冒險、沒有未來的經營理念,沒有人會放棄高薪,投入毫無前景的工作。在他拿不定主意時,安豬內在作為一個背包客,勇於冒險犯難的因子獲得了勝利,他決定換個方式思考,他想:「如果給你三年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最後失敗了,你最大的損失是什麼?」這時,他才發現,原來一切的擔心是多餘的,三年之後即便失敗了,天也不會塌下來,最壞的結果就是重新找一份工作而已。
過去的那個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在遞出離職單時破滅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要放棄一份高薪、在兩年內就會上市的公司職位,是多麼艱鉅的選擇啊!
然而安豬說:「我要談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當你發現了有些事情必須要做的話,那就馬上做。有一種生活,也許沒有豪宅名車,但我更不希望到老了,只比年輕時多了豪宅名車,卻從來沒有為夢想追逐過。」
失敗是找到成功方法的老師
2006年辭職的安豬,走訪了各個偏鄉,為他的事業找尋靈感,他和一群志工共同探索這個企業發展的可能性。2007年他建立「多背一公斤」的工作團隊,開始嘗試新的公益專案,想方設法讓團隊永續經營下去。從2007年到2010年的四年間,「多背一公斤」團隊嘗試了多項營運計畫的實驗,例如出版公益圖書、為受災學校建圖書館、發行公益賀卡、建立社區參與網站等等。但即便心力交瘁,卻很難同時兼具「公益」與企業「營利」的目標,僅能維持基本的運作。
安豬回憶到:「這段時間我就好像壯士斷腕,但好在我像章魚,不是只有兩隻腳,多斷幾條也沒關係。」
這幾年的失敗經驗,對安豬來說是個難得的學習和反思的過程。他仍舊抱著即使不成功,天也不會塌下來的態度放手一搏,這當中他學會了敏銳的判斷,也建立了讓組織永續運作的流程。
他也開始思考:要做公益,只提供物資就足夠了嗎?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到雲南麗江寶山中學旁聽了一堂語文課的經驗。寶山鄉是麗江最偏遠的鄉之一,從麗江坐汽車過去需要七個小時,而且路況極差。那堂課講的是一篇描述錢塘江大潮的古文《觀潮》。令他意外的是,老師站上講臺,並沒有講課,而是先說了這段話:「同學們呀,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觀潮》,但是呢,我們這裡是山區,同學們都沒見過大海,老師也沒有出去過,學校裡也沒有照片和DVD,所以呢,待會老師講解課文的時候,只好請同學們儘量發揮想像力,自己想像一下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啦!」
安豬發現比起物資缺乏,知識不足才是鄉村學校更需要,也更難解決的問題。而這當中尤其缺乏藝術類的知識和生活類的技能。
從人的角度出發
余志海的教育理念與主流的教育很不一樣,偏鄉孩子們對生活知識的需要,遠比考試還要重要。安豬認為,考試多半是功利主義的,然而生活知識是運用在人生中,因此我們不應該只是教孩子背書、考試,而是應該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像是洗手該怎麼洗、如何使用牙刷等等,這些我們看起來輕而易舉的生活技能,其實才是農村孩子必備課題。
傳統學科強調的是理解,但是只有理解,是不能讓我們在真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的教學方式,往往是透過灌輸、打罵和利誘,要求孩子接受某種觀念,這些方法,或許讓孩子記住短期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讓他們運用在生活中。因此,安豬將重點放在孩子理解之前,「發現問題」這個步驟。把它變成自己的問題,這時就有動力去解決它,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就能夠在生活中被實踐。安豬認為:學習必須包含發現問題、理解和實踐,唯有完成了這三個步驟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知識才能真正的屬於孩子。
安豬和他的團隊,也與鄉村老師進行訪談和調查。他們發現,由於鄉村的教師人力有限,大多數的老師,一個人要教好幾門課,甚至有些學校,一名老師,要負責一個年級的所有科目。然而老師的能力有限,他們往往只能負擔語文、數學、英文等主科的教學,而體育課和藝術類的課程往往無暇顧及,很多學校甚至就乾脆不上這些課了。
安豬的團隊研究之後,設計出了一種材料盒,稱作「一公斤盒子」他們為老師和志工,設計一些可以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教學主題,同時繪製了多格漫畫式的步驟圖解,讓老師和志工,可以不用經過培訓,拿到盒子後就可以上課。
安豬的團隊,在第一批盒子中設計了美術、手工、閱讀、戲劇等四種盒子,在企業的贊助下,前後為全國兩百多所學校,發放了將近三千個盒子。接著,安豬的團隊發現農村學生的生活管理和個人成長,是一個更迫切和更被忽視的問題。許多學生沒有基本的健康和衛生習慣,喝生水、買不健康的零食、不洗手、不刷牙,以及交通安全和防災安全等知識缺乏,也往往因為集體住宿的原因,產生許多社交問題,學生們不知如何應對衝突,校園霸淩的現象也時常發生。面對這些問題,安豬拓展了原本課程以外的盒子:「洗手盒子」、「瞭解零食盒子」、「道路安全盒子」、「吵架盒子」等等。
平等創新的公益之路
「多背一公斤」的發想,給了背包客們一個嶄新的思維,來自四面八方的背包客,之所以踏上旅程,無疑是為了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
對於背包客而言,透過1kg.org網站的平台,背包客們從一個單純看見他人需求的旁觀者,晉身成為了公益行動者,而「一公斤盒子」教材的設計,更是將行動者轉變成為組織者,每個人都可以親身參與其中。就如同安豬說的:「公益並不是少數大人物、大慈善家或有錢人的專利,每個人在生活環節中,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多背一公斤的核心概念是「平等」。在安豬的教育理念中,每個地區、每個民族因為地理、文化的差異,而有著不同的知識需求,因此「一公斤盒子」會針對不同的需求改良盒子。反過來想,若是逼著偏鄉學校的孩子考試,而忽略生活知識的學習,其實是一種知識的霸凌、文化的傲慢。
多背一公斤要打破的是施者與受者之間,上對下的階級疆界。背包客們帶著一公斤盒子走進偏鄉學校,在互動之間,他們與學生的關係轉變為平等的交流,他們的情感,是朋友之間發自內心深處的關懷,而非稍縱即逝的同情、憐憫。這個轉變也間接改變了「公益旅行」這個詞的定義。過去人們總覺得只要捐錢就能幫助人了,然而人的陪伴和真心的關懷,都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到的,多背一公斤的計畫,正在一步步瓦解這道高牆。
由一個IT工程師轉變為公益旅行達人,安豬發現,用創造力去解決問題,比單純的捐款、捐贈物資要更有挑戰,也更有樂趣;用設計為世界帶來的改變,也要比單純的慈善來得更為深遠,更為持久。他希望背包客,可以和學校的孩子、老師成為朋友,讓更多人感受到愛與關懷,於是他建置了多背一公斤網站;他看見創造力遠比教條、物質更能改變一個孩子的生活,於是他設計了一公斤盒子。
安豬在這當中讓人們感受到,公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金錢不能填滿人們真正的需求,就像當初離開IT公司前獲得的深刻領悟,他不要只有房子,卻沒有夢想的人生,在公益的路上,安豬找到了夢想與背包同行,他,以及更多背包客們,將會繼續走入鄉村,服務更多偏鄉兒童。
安豬是余志海英文名Andrew的搞怪翻譯,現在,安豬這個名字已經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鮮少人知道。安豬是廣東人,因為喜歡北京,而當起了北漂青年,十年前來到了京城,在一間外資IT公司任職。平時過著穩定的中產階級安定生活的安豬,也熱愛旅行,工作之餘最大的嗜好,便是當一個背包客遊山玩水、四處探險。
早已是個資深背包客的安豬,經常拎起行囊獨自踏上旅途、探索世界,用雙腳走過大江南北。他見識過大城市的繁華,那是他工作、競爭的場域;也到過資源缺乏的深山學校。然而,在偏遠的鄉村中,他看見其他背包客所沒有看到的。
15年來,安豬的角色有了極大的轉變,他從一個喜歡背包旅行、工作穩定的年薪百萬IT工程師,變成了公益旅行達人,現在他將旅行、公益與文創結合,成為一個全職的無薪公益旅行達人,勇於挑戰,一切從零開始,發揮背包客冒險精神,開拓了「公益旅行」更多的可能性,迄今已號召千萬有志青年,為愛萬里行,多背一公斤,永續為中國大陸六千六百多萬偏鄉貧童─帶來現代化教育資源,不愧為「公益旅行達人」,從全球2341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5年第1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旅途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每一個年輕人的心中,都懷抱著獨自旅行的夢。安豬第一次背包旅行,去的是雲南。2000年時,他和幾個朋友,花了十幾天的時間去了大理、麗江、中甸等地方;當時同行的外籍友人,突然大叫了一聲「學校!」,他們才發現了路上的第一所小學。這所學校只有三名老師、二十多名學生、三間教室和殘舊的課桌椅,也沒有任何體育設施。安豬驚覺,原來他所看見的富足和景色只是表象,這些景點附近的學校,原來是如此貧困。
2002年安豬獨自旅行到了平遙,有一件事深深的刺痛了他。他在平遙的一個小院子裡,遇到了一群在踢球的孩子,但是當他看到了他們腳下的足球,安豬說他永遠忘不了這一幕。他們踢著的「足球」,只是一個塑膠袋,裡面填滿了各種顏色的廢紙盒,這個塑膠袋,在陽光底下閃爍著怪異的光芒。像這樣不堪的塑膠袋,在大城市中,是毫不起眼的垃圾,但在這個鄉村,卻是孩子們辛苦收集、悉心愛護的玩具。這一幕讓安豬驚覺:貧困,既不遙遠,也不只是極少數人的夢魘──它的勢力範圍,遠比他想像的更為寬廣。
2004年是安豬人生的轉捩點,他旅行到了中國大陸西南,走進了一間學校,再一次,他面對著學生們沒有文具、設備等殘舊的景象,他卸下背包,把身上的紙筆、書籍留下來,回到了北京。
結束這趟旅行之後,安豬肩上的重量少了一些,心頭卻沉重起來。安豬看見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可是他知道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是如此不足。他沒有資源,而即便他有了資源,自己一個人也無法踏遍中國所有鄉鎮,把資源帶給所有需要的人。
恰好,安豬的一位朋友崔英傑跟他講了一個故事。那年春節崔英傑,來到雲南麗江德欽縣的雨崩村,待了一個月,他認識了兩位女老師,她們從昆明來到這裡支教,半年來,她們待在這裡一個很小的小學教書,沒有領任何薪水。當崔英傑要離開時,她們請他給另一個村子的支教老師傳兩句話:「你並不孤獨」、「堅持就是勝利」。崔英傑回到北京,把這個故事告訴安豬,安豬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想,為什麼不把身邊愛旅行的朋友聚集起來,為鄉村學校教育帶來一些改變呢?當晚,他把他的想法寫成了一個完整的專案,命名為「多背一公斤」。
一個簡單的想法,需要實踐才能成真
根據統計,光是在中國大陸,就有六千六百萬個偏鄉貧童缺乏學習資源,而中國大陸每年到鄉村旅行的人超過三億人次。安豬想著:靠自己每次旅行捐贈物資,可能只能幫助到三十個孩子,但若這三億人都能夠在旅行時,為鄉村孩子帶上一點現代化資源,那麼一個人能力不足的問題就解決了!
因著這個發想,安豬面臨到了第一個挑戰──如何感動這些背包客,讓他們參與行動?
起初兩年的時間,安豬一面維持在IT公司上班,利用下班時間,在網路上發起了名為「多背一公斤」的行動。安豬憑藉著資訊科技領域的專業,架設了「1kg.org」的網站,串聯起全國各地像他一樣的背包客。
多背一公斤的概念很簡單,就是鼓勵每個背包客在旅行的時候,為偏鄉的孩子們在背包中-放進一點知識的重量,送給沿途會遇到的鄉村學校。
安豬以維基百科的概念建置了1kg.org這個網站,每一位目的地不同的背包客,都可以上網回報所到之處的學校最新的需求,他們可以提供學校的地址、聯繫方式以及需要的物資種類,這樣背包客在出發前,就可以把拜訪學校,安排到自己的旅行計畫中。透過各地的背包客,將資訊公開,拉近了偏鄉學校,與千里之外的背包客之間的距離。
想要,就勇敢去做
這兩年之間,安豬慢慢發現,自己下班後的閒暇時間,幾乎都被多背一公斤的工作填滿,他要負責設計專案、策劃活動、聯絡志工、媒體等等,他意識到自己,或許該考慮做個全職的公益人了。
然而,在當時中國大陸的大環境中,創新企業被視為一種極具冒險、沒有未來的經營理念,沒有人會放棄高薪,投入毫無前景的工作。在他拿不定主意時,安豬內在作為一個背包客,勇於冒險犯難的因子獲得了勝利,他決定換個方式思考,他想:「如果給你三年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最後失敗了,你最大的損失是什麼?」這時,他才發現,原來一切的擔心是多餘的,三年之後即便失敗了,天也不會塌下來,最壞的結果就是重新找一份工作而已。
過去的那個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在遞出離職單時破滅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要放棄一份高薪、在兩年內就會上市的公司職位,是多麼艱鉅的選擇啊!
然而安豬說:「我要談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當你發現了有些事情必須要做的話,那就馬上做。有一種生活,也許沒有豪宅名車,但我更不希望到老了,只比年輕時多了豪宅名車,卻從來沒有為夢想追逐過。」
失敗是找到成功方法的老師
2006年辭職的安豬,走訪了各個偏鄉,為他的事業找尋靈感,他和一群志工共同探索這個企業發展的可能性。2007年他建立「多背一公斤」的工作團隊,開始嘗試新的公益專案,想方設法讓團隊永續經營下去。從2007年到2010年的四年間,「多背一公斤」團隊嘗試了多項營運計畫的實驗,例如出版公益圖書、為受災學校建圖書館、發行公益賀卡、建立社區參與網站等等。但即便心力交瘁,卻很難同時兼具「公益」與企業「營利」的目標,僅能維持基本的運作。
安豬回憶到:「這段時間我就好像壯士斷腕,但好在我像章魚,不是只有兩隻腳,多斷幾條也沒關係。」
這幾年的失敗經驗,對安豬來說是個難得的學習和反思的過程。他仍舊抱著即使不成功,天也不會塌下來的態度放手一搏,這當中他學會了敏銳的判斷,也建立了讓組織永續運作的流程。
他也開始思考:要做公益,只提供物資就足夠了嗎?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到雲南麗江寶山中學旁聽了一堂語文課的經驗。寶山鄉是麗江最偏遠的鄉之一,從麗江坐汽車過去需要七個小時,而且路況極差。那堂課講的是一篇描述錢塘江大潮的古文《觀潮》。令他意外的是,老師站上講臺,並沒有講課,而是先說了這段話:「同學們呀,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觀潮》,但是呢,我們這裡是山區,同學們都沒見過大海,老師也沒有出去過,學校裡也沒有照片和DVD,所以呢,待會老師講解課文的時候,只好請同學們儘量發揮想像力,自己想像一下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啦!」
安豬發現比起物資缺乏,知識不足才是鄉村學校更需要,也更難解決的問題。而這當中尤其缺乏藝術類的知識和生活類的技能。
從人的角度出發
余志海的教育理念與主流的教育很不一樣,偏鄉孩子們對生活知識的需要,遠比考試還要重要。安豬認為,考試多半是功利主義的,然而生活知識是運用在人生中,因此我們不應該只是教孩子背書、考試,而是應該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像是洗手該怎麼洗、如何使用牙刷等等,這些我們看起來輕而易舉的生活技能,其實才是農村孩子必備課題。
傳統學科強調的是理解,但是只有理解,是不能讓我們在真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的教學方式,往往是透過灌輸、打罵和利誘,要求孩子接受某種觀念,這些方法,或許讓孩子記住短期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讓他們運用在生活中。因此,安豬將重點放在孩子理解之前,「發現問題」這個步驟。把它變成自己的問題,這時就有動力去解決它,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就能夠在生活中被實踐。安豬認為:學習必須包含發現問題、理解和實踐,唯有完成了這三個步驟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知識才能真正的屬於孩子。
安豬和他的團隊,也與鄉村老師進行訪談和調查。他們發現,由於鄉村的教師人力有限,大多數的老師,一個人要教好幾門課,甚至有些學校,一名老師,要負責一個年級的所有科目。然而老師的能力有限,他們往往只能負擔語文、數學、英文等主科的教學,而體育課和藝術類的課程往往無暇顧及,很多學校甚至就乾脆不上這些課了。
安豬的團隊研究之後,設計出了一種材料盒,稱作「一公斤盒子」他們為老師和志工,設計一些可以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教學主題,同時繪製了多格漫畫式的步驟圖解,讓老師和志工,可以不用經過培訓,拿到盒子後就可以上課。
安豬的團隊,在第一批盒子中設計了美術、手工、閱讀、戲劇等四種盒子,在企業的贊助下,前後為全國兩百多所學校,發放了將近三千個盒子。接著,安豬的團隊發現農村學生的生活管理和個人成長,是一個更迫切和更被忽視的問題。許多學生沒有基本的健康和衛生習慣,喝生水、買不健康的零食、不洗手、不刷牙,以及交通安全和防災安全等知識缺乏,也往往因為集體住宿的原因,產生許多社交問題,學生們不知如何應對衝突,校園霸淩的現象也時常發生。面對這些問題,安豬拓展了原本課程以外的盒子:「洗手盒子」、「瞭解零食盒子」、「道路安全盒子」、「吵架盒子」等等。
平等創新的公益之路
「多背一公斤」的發想,給了背包客們一個嶄新的思維,來自四面八方的背包客,之所以踏上旅程,無疑是為了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認識世界也認識自己。
對於背包客而言,透過1kg.org網站的平台,背包客們從一個單純看見他人需求的旁觀者,晉身成為了公益行動者,而「一公斤盒子」教材的設計,更是將行動者轉變成為組織者,每個人都可以親身參與其中。就如同安豬說的:「公益並不是少數大人物、大慈善家或有錢人的專利,每個人在生活環節中,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多背一公斤的核心概念是「平等」。在安豬的教育理念中,每個地區、每個民族因為地理、文化的差異,而有著不同的知識需求,因此「一公斤盒子」會針對不同的需求改良盒子。反過來想,若是逼著偏鄉學校的孩子考試,而忽略生活知識的學習,其實是一種知識的霸凌、文化的傲慢。
多背一公斤要打破的是施者與受者之間,上對下的階級疆界。背包客們帶著一公斤盒子走進偏鄉學校,在互動之間,他們與學生的關係轉變為平等的交流,他們的情感,是朋友之間發自內心深處的關懷,而非稍縱即逝的同情、憐憫。這個轉變也間接改變了「公益旅行」這個詞的定義。過去人們總覺得只要捐錢就能幫助人了,然而人的陪伴和真心的關懷,都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到的,多背一公斤的計畫,正在一步步瓦解這道高牆。
由一個IT工程師轉變為公益旅行達人,安豬發現,用創造力去解決問題,比單純的捐款、捐贈物資要更有挑戰,也更有樂趣;用設計為世界帶來的改變,也要比單純的慈善來得更為深遠,更為持久。他希望背包客,可以和學校的孩子、老師成為朋友,讓更多人感受到愛與關懷,於是他建置了多背一公斤網站;他看見創造力遠比教條、物質更能改變一個孩子的生活,於是他設計了一公斤盒子。
安豬在這當中讓人們感受到,公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金錢不能填滿人們真正的需求,就像當初離開IT公司前獲得的深刻領悟,他不要只有房子,卻沒有夢想的人生,在公益的路上,安豬找到了夢想與背包同行,他,以及更多背包客們,將會繼續走入鄉村,服務更多偏鄉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