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25第2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厄瓜多義肢登山勇士—聖地牙哥.金特羅(Santiago Quintero)
厄瓜多義肢登山勇士—聖地牙哥.金特羅(Santiago Quintero)
【攀登8千尺高峰.完攀生命聖母峰】
我在山中生活了30多年,攀上8萬多座大小峰,登上9座8千尺高峰,如果我把逆境化為轉機,那麼你也可以夢想成真。
—聖地牙哥.金特羅
聖地牙哥.金特羅(Santiago Quintero)出生於1974年11月20日出生於厄瓜多,15歲就第一次登上魯米納維峰(海拔4,712公尺),現任國際山岳嚮導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Mountain Guides Associations,IFMGA)、厄瓜多登山嚮導協會(Asociación Ecuatoriana de Guías de Montaña,ASEGUIM)等成員,並從事嚮導工作10多年,帶領數千名登山者,登上南美洲最美麗的山峰。
金特羅1999年到2001年,是人生最巔峰的時刻,獨登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公尺)南段登頂,僅花費30小時,成為全世界第五人紀錄保持者,更以全厄瓜多第一人在安地斯山,獨登9條新路線、攀登14條極限路線,還在全世界獨登30多座山峰,其中包含9座海拔6,000公尺以上的高峰。
在金特羅的登山生涯中,被公認為全厄瓜多最優秀的單人登山者,榮獲厄瓜多國家登山委員會(COE)、厄瓜多國會(National Congress of Ecuador)、厄瓜多登山運動聯盟(FEDAM)和厄瓜多登山家協會(AEAP)等最高榮譽。
豈料2002年,金特羅攀登阿空加瓜山時,因後勤支援團隊將其遺棄在海拔近7000公尺、零下37度山上,在無帳篷、睡袋等情況下度過一夜,導致雙腳嚴重凍傷,22天後轉運西班牙醫院,前後進行三次足部截肢手術,被醫師宣判無法從事任何運動,將一輩子坐在輪椅上。
金特羅花費5年時間,嘗試回到登山領域,找尋各種醫療方法及不斷的復健,期間歷經痛苦、挫敗與失敗,在妻子克勞蒂亞.埃切維里(Claudia Echeverri)及親朋好友的鼓勵支持下,重新開始學習走路、適應生活、重塑自我,並撰寫首本自傳《孤獨的面具》(Mascaras Solitarias),書中敘述自己如何認識山、熱愛山、尊重山、敬畏山、崇敬山、感恩山。
金特羅的轉變,從病床開始,接著是輪椅、拐杖、義肢,於2006年至今進行一項計畫「14×8000榮耀厄瓜多」(14×8000 ECUADOR EN TODO LO ALTO),這也是他首次榮獲贊助商的認同,也獲得國內外媒體的支持,以史上第一人未使用氧氣裝備、失去半足、裝設義肢,登頂布洛阿特峰(2007年,海拔8,051公尺)、馬卡魯峰(2008年,海拔8,468公尺)、卓奧友峰(2011年,海拔8,201公尺)、加舒爾布魯木二峰(2011年,海拔8,035公尺)、希夏邦馬峰(2013年,海拔8,027公尺)、珠穆朗瑪峰(2013年,海拔8,848公尺)、馬納斯盧峰(2015年,海拔8,163公尺)、道拉吉里峰(2017年,海拔8,167公尺)、南迦帕爾巴特峰(2024年,海拔8,126公尺)的紀錄者。
由是,金特羅在山中生活了30多年,攀上8萬多座山峰,不怕大冒險、熬過暴風雪,挑戰最極限、勇登最高峰,雖遭逢意外導致雙腳凍傷截肢,連醫師都宣判終身乘坐輪椅,仍用足跡證明生命無限可能,還把熱愛生命日紀,刊登個人官網分享,迄今他以完攀——全世界14座8千尺山為目標,進而展開全球挑戰極限對話,鼓勵全厄瓜多甚至全球身障人士活出勇敢、活出感恩、活出謙卑、活出勝利,不愧為「厄瓜多義肢登山勇士」,從全球各界推薦3683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5年第2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尋找全球233個國家的生命鬥士
人人打開生命枷鎖,人人生命無限寬廣。
28年來,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承蒙國內外各界的支持與鼓勵,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以提倡:和自己好―熱愛自己的生命、和別人好―尊重別人的生命、和地球好―維護地球的生命。
迄今我們共表揚橫跨七大洲、來自81個國家、481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還有仁俠詩人鄭愁予、中國大陸廚師詩人宋成寶等16位全球熱愛生命文學創作獎得主,以及反毒英雄高肇良、浪子雞董吳世璿等41位希望獎章得主,並關懷守護菲律賓貧民窟骨癌天使瑪麗.多尼塔(Mary Donita Uy)等全球最弱勢的35萬多癌童—用愛抗癌.活出希望。
承蒙 CNN、BBC、NHK、Yahoo、Youtube、Facebook、Baidu等新舊傳媒等認同與迴響,都以「生命諾貝爾獎」擴大報導分享。
非常感恩:榮獲2001年第3屆國家公益獎章、2010年香港愛心獎章、2018年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章、2019年哥倫比亞國會第61項決議:頒發哥國國會最高褒揚勳章、2021年聯合國NGO組織頒發世界和諧傑出貢獻獎章、2022年中國大陸頒發中華慈孝文化獎章等肯定,藉此與全球各界分享、共勉、打拼。
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15歲登頂4712公尺高峰
聖地牙哥.金特羅(Santiago Quintero),1974年11月20日出生於厄瓜多首都基多(Quito)。
金特羅從小就對運動充滿熱情,12歲時開始練習田徑;14歲時加入校隊踢足球,內心充滿好奇地他,想知道厄瓜多位於世界中央,擁有多樣化的地區、氣候、風景和文化,山頂會是什麼樣的景色。
於是,金特羅在祖母的房子裡,找到有一本叫做《Life》的雜誌,上面有一個人,站在世界上最高山的照片。
每當金特羅看著這張照片時,他都有一種感覺,想和那個人一樣,站在世界上最高山,立志完成登山壯舉。
然而,金特羅著迷的並不是那座山,而是同一本雜誌提到的另一座山——喬戈里峰,他被那金字塔形狀的山形魂牽夢縈,這是地球上第二高的山峰,更是許多登山家、攝影家、藝術家的夢幻之地。
某一天假期,金特羅被送到一個夏令營,同時感覺到山的呼喚,加上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他每天與山對話,把山當成知己,以最渺小的身段去親近山、了解山。
金特羅在教練傑克.貝爾梅奧(Jack Bermeo)的訓練下,一步一腳印、一步一冒險,15歲第一次登上魯米納維峰(海拔4712公尺)頂峰。
金特羅表示:「從那一天起,他的生命過程,就有了登山的領悟,例如疲倦、寒冷、炎熱、不適、恐懼、挫折、悲傷,但也有喜悅、感動、熱情、欣喜、陪伴、團結、友誼、奮鬥、生存,沒有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能放下他對山的熱情,他的志向就在山中。」
世界第五紀錄保持人
1999年到2001年,金特羅享受著登山生涯最美好的時刻,以全厄瓜多第一人,在安地斯山獨登9條新路線、14條極限路線,還在全世界獨登30多座山峰,其中有包含9座海拔6千公尺的高峰。
對金特羅來說,最傑出的成績為2002年單獨獨登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公尺)南側登頂,僅花費30小時達成,成為世界上第五位記錄保持人,榮獲厄瓜多國家登山委員會(COE)、厄瓜多國會(National Congress of Ecuador)、厄瓜多登山運動聯盟(FEDAM)和厄瓜多登山家協會(AEAP)等最高榮譽。
金特羅認為,登山可以讓身心靈放鬆,如冥想、閱讀等。簡單的生活、沒有網路、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沒有商場、沒有餐廳、沒有噪音,只有風、雨和雪與他為伴,這些都是內心成長的好機會,在他認識自我、轉化自我的道路上,山一直都在幫助他,它們是他的老師,也是他的祈禱殿堂。
雙腳失去半足.裝設義肢輔具
阿空加瓜山,在世界七頂峰中,海拔高度僅次於聖母峰,位於阿根廷與智利邊境之間,坐落於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地斯山脈南段,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也是美洲最高峰。
阿空加瓜山相對平易近人,雖然海拔相當高,但不需氧氣瓶就能登頂,據阿空加瓜公園管理處統計,每年有3000人攀登阿空加瓜山,登頂率約70%。
2002年,金特羅在攀登阿空加瓜山時,因後勤支援團隊將其遺棄在海拔近7000公尺、零下37度山上,在無帳篷、睡袋等情況下度過一夜,導致雙腳嚴重凍傷。
22天後,金特羅轉運西班牙醫院,前後進行三次足部截肢手術,被醫師宣判無法從事任何運動,將一輩子坐在輪椅上。
26歲的金特羅,第一次感受生命大地震,雙腳失去半足,疼痛幾乎無法忍受,儘管如此,還開始尋求不讓精神崩潰的方法,因為他的精神來自於登山。
當時沒有人相信,金特羅還能正常行走,就連醫師也無法相信,更別說重新回到登山了。
金特羅花費5年時間,嘗試回到登山領域,找尋各種醫療方法及不斷的復健,還找到解決半足的義肢輔具,期間歷經痛苦、挫敗與失敗,這些時光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強化他的身心靈。
金特羅在妻子克勞蒂亞.埃切維里(Claudia Echeverri)及親朋好友的鼓勵支持下,重新開始學習走路、適應生活、重塑自我,在自己的夢想下,開展「K2 sin D2」的偉大計劃,歷經三年,登上八千尺山其中的兩座——布洛阿特峰、馬卡魯峰。
金特羅撰寫首本自傳《孤獨的面具》(Mascaras Solitarias),書中敘述自己如何認識山、熱愛山、尊重山、敬畏山、崇敬山、感恩山。
但對金特羅來說,最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回到熱愛的山中,以不同身分進行攀登,向所有人證明,一個人也能夠克服障礙,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他所說:「人類不是由一個夢想組成的,而是由許多夢想組成。」
攀登夢想喬戈里峰
喬戈里峰的高度為海拔8,611公尺為,位於中國大陸與巴基斯坦邊境,是世界第二高峰,同時也是巴基斯坦最高峰。
金特羅朝思夢想能站在喬戈里峰最後一個斜坡、最後一個圓頂,和朋友們一起攀登最後那幾公尺,他一生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2009年8月7日上午9時,金特羅離開三號營地,前往海拔7,900公尺的四號營地,全隊共有15人。
在登山杖發出咔咔聲,和冰斧刺入雪地的聲音之間,金特羅一公尺、一公尺地向前邁進,任由自己被高海拔的寂靜,和從四號營地(被稱為「肩膀」)望到的景象,把一連串思緒帶走,這個地方交織了許多悲歡離合,他回想西班牙同伴已經不在了。
金特羅到達海拔7800公尺時,正好是他上次第一次嘗試到達的地方,他懷著無限喜悅,到達了著名的喬戈里峰肩膀,這是最美麗、最壯觀、最巨大的山峰。
金特羅表示,在書上讀到關於這座山的一切,現在都在他眼前,山頂上的山,那無限的空間,光是看一眼就能讓靈魂顛倒,在他面前是著名的瓶頸和巨大的懸崖,這個地方將成為內心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最做好萬全準備時,金特羅慢慢爬上喬戈里峰的山肩,直到抵達著名的瓶頸處,這是一個垂直岩石和冰面攀登,盡頭是一個巨大懸掛的蛇紋岩,光是看著蛇紋岩,就會讓人害怕有一塊岩石會斷裂,因為2008年有一些登山者因此而罹難。
直到金特羅到達瓶頸盡頭時,就在那一刻,大冰山上有一塊冰掉了下來,幸運的是,沒有人被冰塊擊中。
由於今年下了非常多雪,雪在山上累積了很多,一直覆蓋到他們的腰部,在一個小時內,金特羅只前進了20公尺,那一刻大家意識到登頂沒有希望了,連團退奧地利登山高手格琳德(Gerlinde)帶頭攀登,積雪都已經到了胸口。
時間來到了下午15時,金特羅明白,他們正在做最後的掙扎,在那一刻,格琳德帶著兩把冰斧,帶著他從未見過的決心,下定要在那片不穩定的雪海,盡一切努力前進,5公尺後,有一位俄羅斯登山者表示:「我們已經到了時間的極限,而且還有發生雪崩的危險。」
金特羅位於的高度為8400公尺,他們團員互相看了看,什麼也沒說,就開始下山,心裡也想著:「今年已經沒有機會登頂了。」
金特羅感謝這座美麗的山峰,帶給他美好的時刻,謙卑地轉身,接受無法登頂的事實,他知道自己的體力,在冬天無法攀登更高的高度,而這座山告訴他,這就是他要走的路,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個夢想變得更特別,。
現在喬戈里峰,對金特羅有更重要的意義,目標是登上高度為海拔8,611公尺的山頂。
挑戰十四座八千尺山
八千尺山,是指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高度。在登山術語中,「八千尺山」一詞,已廣泛流傳並確立,用以指地球上14座海拔超過8,000公尺的獨立山峰,它們全部位於亞洲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
1986年10月16日,義大利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Reinhold Messner,1944年9月17日—),是第一個完成登上全部14座八千尺山的紀錄者。
一年之後,也就是1987年,波蘭登山家捷西.庫庫奇卡(Jerzy Kukuczka,1948年3月24日—1989年10月24日)成為第二位完成的人,也是迄今為止,以最短時間完成的登山家:從第一個登頂,到最後一個登頂之間,僅相隔7年11個月14天。
雖然庫庫奇卡,有一次登頂珠穆朗瑪峰時,使用了輔助氧氣,但他有四次都是在冬季登頂。
此外,庫庫奇卡在各大八千尺山,開創了9條新路線,嘉惠千千萬萬名登山者,目前全世界不到50人,完成攀登14個世界最高峰壯舉。
金特羅表示:「如果他能用半隻腳登上山頂,那麼大家也實現想要的一切;只要下定決心,就能成為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學生、好公民、好員工、好運動員和好人。」
以下是金特羅完成9座八千尺山的心路歷程,迄今他以完攀——全世界14座8千尺山為目標,進而展開全球挑戰極限對話,鼓勵全厄瓜多甚至全球身障人士活出勇敢、活出感恩、活出謙卑、活出勝利。
金特羅一再非常謙卑的說:「山,尤其是世界最高峰,教導大家的─從來就不是『征服』,而是,比山更高的勇氣、突破自我的極限,戰勝每座艱難的人生險峰!」
●2007年登頂布洛阿特峰
布洛阿特峰的高度為海拔8,012公尺,山脊長達1.5公里,位於中國大陸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喀喇崑崙山脈,讓登山者感到非常有興趣,而要到達海拔8,051公尺的山頂,就必須在這樣的海拔高度,穿越這段長長的橫斷面。
2007年6月,為了慶祝喜馬拉雅山歷史上第8001次登頂50周年,將舉行一次國際性的登頂探險活動。
探險隊將由西班牙人卡洛斯.包納(Carlos Pauner)帶領,他是一位知名且經驗豐富的登山家。
包納知道金特羅的故事和康復過程後,邀請他加入團隊,一起登上這座世界第十二高峰之頂。
金特羅接受了包納的邀請,因為布洛阿特峰的登山路線,技術性不高,但有冰山和岩石峭壁,必須使用固定繩索才能攀登。
布洛阿特峰並不容易攀登,但很安全,對於金特羅這樣想要在嚴苛、容易掌控的條件下,攀登第一座八千尺山的登山者來說,這座高峰是最佳的選擇。
金特羅表示:「這座高峰,是喜馬拉雅山八千尺山的代表,攀登這座高峰,將為我喬戈里峰登頂計畫作好準備。」
●2008年登頂馬卡魯峰
馬卡魯峰的高度為海拔8,468公尺,位於中國大陸與尼泊爾邊境,是珠穆朗瑪峰的鄰山,是世界第五高峰,也是14座八千尺山中,最難攀登的一座,僅次安納布爾納峰和喬戈里峰,被譽為「國際登山界最大難題之一」。
馬卡魯峰要登頂條件,需要克服極高的海拔高度,並克服從8,000公尺開始,就存在的非常複雜的岩石和冰雪地形,而且必須在沒有固定下山繩索的情況下,攀登到山頂,這使得最後的四百公尺——黑色西壁直上路線,具有極大的技術難度。
由於金特羅是在沒有手指的情況下,攀登這些巨大的山峰,因此他的訓練計劃,比平常更加嚴格苛刻,因為他需要非常強壯的體力、適應能力,才能成功達成目標。
喬戈里峰是世界上最難攀登、最荒蕪的無指高山,也是金特羅2009年的最大夢想,為了達成這項挑戰,他首先要登上8,400公尺以上的山頂,同時推廣生態與登山的價值,試著將高山文化帶到城市環境中,傳達「讓大家一起愛護地球」的訊息。
●2011年登頂卓奧友峰
卓奧友峰的高度為海拔8,201公尺,位於中國大陸和尼泊爾之間的界山,是世界第六高峰。
金特羅從未談起他是如何忍受雙腳受傷、佩帶義肢的不適,以及雙腳永久性過敏,為了吃早餐,不得不戴上完全凍硬的義肢,當他把腳放進去的時候,疼痛非常劇烈。
那一刻,讓金特羅有一種絕望的感覺,但他在山上回想起所經歷和成就時,絕望逐漸消失,並轉化為能量。
2011年5月5日,是非常累人的一天,因為適合攀登的天氣只有兩天半,金特羅從5月3日開始登山,爬到海拔6,750公尺的一號營地,緊接第二天爬到海拔7,450公尺的三號營地,然後在隔天凌晨4點開始登山,下午1點成功登上了第三座八千尺山。
金特羅非常激動和興奮,雖然這是他第二次到卓奧友峰,仍然感謝卓奧友峰讓他再次回到這裡,就像一次新的探險,對他來說這是一座新的山峰,經歷的一切,也是新的體驗。
●2011年登頂加舒爾布魯木二峰
加舒爾布魯木二峰的高度為海拔8,035公尺,位於中國大陸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喀喇崑崙山脈,是世界第十三高峰,同時也是喀喇崑崙山脈第四高峰。
2011年7月17日,金特羅抵達海拔6,400公尺的二號營地,計畫前往海拔高度7,000公尺的三號營地,當他看到二號營地被1公分厚的積雪掩埋,根本不可能到三號營地。
金特羅試著將雪道打通10公分,沿著山坡向2號高地攀登,經過40分鐘的努力,到達了高處營地的底部,兩位瑞士人和雪巴人,非常感恩他所做的工作,這不是第一次金特羅將雪道打通
後來,陸陸續續又有加拿大人幫忙將雪道打通,大家不分國籍、不分彼此,齊心合作把繩索架設在150公分的地方,接著把雪道越通越長,直到300公尺,大家一起平安抵達三號營地。
隔天,金特羅在中午出發前往四號營地,他到達山坳時,風非常大,團隊總共25人,其中13個人掉頭轉向,其餘12人冒險像山頂前進,在濃霧瀰漫和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與狂風搏鬥、開闢道路,過程十分危險,因為道路可能會被抹去,導致下山變得更加複雜,容易造成悲劇,因此他們急忙下山,回到一號營地。
2011年7月22日,天氣預報顯示是個好日子,但在海拔7,000公尺的三號營地,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風很大、持續降雪、能見度只有30%,金特羅經過7小時的奮鬥,終於登上海拔8,035公尺加舒爾布魯木二峰最後一道山脊,登上了這座山的頂峰。
登頂後的第二天,天氣預報顯示22日不適合登頂,25日是登頂的最佳日期,幸好金特羅平安的從山頂下山了,即使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也能成功登頂。
金特羅表示,在困難的時刻,總有那麼一束光照亮他的心,讓他向山頂前進,始終相信每個人的內心,與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樣的,這是人類所擁有的最大財富。
●2013年登頂希夏邦馬峰
希夏邦馬峰的高度為海拔8,027公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境內,是14座八千尺山海拔最低的一座,在藏語中名子的意義為「草原上的皇冠」。
2012年,金特羅去了馬納斯盧峰,經過9天的攀登,到達海拔7,000公尺的山峰,完成適應高度的過程,由於天氣因素,最終無法登頂,還親眼目睹17名登山者在山上,因為雪崩導致失蹤,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金特羅也因為這次的登山,導致左腳上有一個開放性傷口,需要長時間才能癒合,醫師看見傷口逐漸好轉,允許他開始訓練。
2012年12月,金特羅開始為登珠穆朗瑪峰的夢想做準備,騎著公路自行車,沿著厄瓜多海岸和高原騎了1200公里。
2013年1月,金特羅攀登了安蒂薩納火山、科托帕希火山、欽博拉索山、皮欽查火山、伊利尼薩火山等,又去了阿空加瓜山,僅用6小時就從一號營地登頂,這些訓練,都是為了迎接登頂希夏邦馬峰、珠穆朗瑪峰做準備。
2023年4月7日,金特羅出發前往尼泊爾,預計17日將登上海拔5,600公尺的最後一個大本營,一路上風雪交加,花費了8小時,在新雪中跋涉30公里,既辛苦又勞累。
2013年4月26日,金特羅計畫在三天內嘗試登頂,大家分工合作、開闢路線,終於爬上最後的山脊,到達可以看見希夏邦馬峰中心的地方,這三天天氣非常好,幾乎沒有風
2013年4月29日,金特羅於凌晨1點出發,從海拔7,100公尺的三號營地出發,第一段是一條藍色冰山的大通道,垂直落差300公尺,在沒有安全繩的情況下驚險度過,來到了海拔7,400公尺。
金特羅表示,在最後幾公尺的陡峭山脊上,就像騎在馬身上一樣,尋找山頂的榮耀,那感覺真是太棒了!會因為這一刻美麗的景色,而感動流淚。
●2013年登頂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海拔8,848公尺,位於中國大陸和尼泊爾的交界處,亦是喜馬拉雅山主峰、世界第一高峰、世界屋脊,有聖山之美名。
2013年5月9日,完成登頂希夏邦馬峰的金特羅,馬不停息,一行乘坐直升機,又到達了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在這裡有非常多雪巴人、登山者和想要登頂的人聚在一起,其中還有一位80歲的老人,成功地使用氧氣攀登到達山頂,在所有這些人中,只有他們四個人不想戴氧氣瓶登山。
金特羅指出他的登山計畫是有保障的:他將帶著兩名雪巴人,從大本營搬運他需要的一切,包括食物、睡袋、帳篷、廚具、藥品等,作為緊急狀況,會攜帶一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
2013年5月17日,金特羅出發直奔海拔6,400公尺的二號營地,當中必須穿越昆布冰川,這是一個由冰舌組成的冰川,也是珠穆朗瑪峰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儘管冰舌的移動速度可能很緩慢,還是有很大的機率坍塌,造成冰崩。
2013年5月19日,金特羅出發前往海拔7,100公尺的三號營地,因為天氣很好,他們僅花費4個小時就到達目的地。
2013年5月20日,金特羅花費7個小時,在非常艱難的高海拔地區,攀登到達海拔8,000公尺的珠穆朗瑪峰南坳,最後只差900公尺,就能達到珠穆朗瑪峰山頂,讓他不禁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承受體力消耗。
金特羅在攀登的途中,因為右腳過度磨損膨脹,造成腳上有兩處小傷口,還因為過度勞累造成傷口發炎,他簡直不敢相信在身上發生的一切,他感到非常崩潰,不停地摸自己的腳,對自己說:「為什麼要放棄?為什麼不試試看?」
於是金特羅做了勇敢的決定,吃了兩片非常強效的消炎藥、 兩片幫助血液循環的阿斯匹靈,疼痛也隨之消失,他奇蹟般的向珠穆朗瑪峰頂峰出發。
金特羅在攀越近乎垂直的岩石斷面,一側為冰壁,另一側是深不見底的懸崖,雪巴人領隊興奮地告訴他,這是海拔8,700公尺的南峰,距離珠穆朗瑪峰登頂還有150公尺,每個人都祝福他,是唯一一個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登頂的人。
珠穆朗瑪峰最後的150公尺非常不簡單,因為就在山頂的盡頭,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近在咫尺,但實際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金特羅繼續前行,看到著名的希拉里台階,是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最後一關。
2013年5月27日,天氣開始變化,金特羅在沒有補充氧氣、沒有雙腳半肢的情況下,登上了第五座八千尺山。
金特羅表示,這段敘述聽起來很輕鬆,但當下身體有狀況,而且又身處於海拔8,000公尺的珠穆朗瑪峰,要做出這個決定一點也不容易,他拿雙腳來說明,醫師說他不能進行任何運動,但他把自己看成一名是登山者,在精神上我沒有把它看成不可能,而是決定心之所向。
●2015年登頂馬納斯盧峰
馬納斯盧峰的高度為海拔8,163公尺,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尼泊爾境內,是世界第八高峰,在梵語中有「精靈之山」的美名。
金特羅適應高海拔的過程,他非常感恩雪巴人,用繩索固定了登山路線,修復破碎道路,沒有他們的努力,不可能在短短7天內,到達海拔5,800公尺的一號營地,也不可能在幾天後就到達海拔6,800公尺的暴風雪地區。
金特羅回想起上一次攀登八千尺山,已經是兩年前的事,非常想念這些山峰,大多數登山者都在等待好天氣的到來,他們收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五花八門天氣預報,使他們無所適從。
來自另一家機構的登山隊,花費數百萬元,帶著許多雪巴人,以9月26日登頂為目標,他們未能到達海拔7,450公尺的四號營地,一名下山的隊員告訴金特羅,他們正在拆除所有裝備,接著就匆匆離開。
金特羅憤怒和無能的表情顯額易見,整個團隊心情十分沮喪,雪巴人領隊告訴他們,接下來這幾天的天氣狀況不是很好,必須努力達到四號營地。
2015年9月30日,金特羅在沒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登上了第七座八千尺山,當時天氣十分寒冷,有一瞬間想放棄,但他還是克服了困難。
金特羅在這次的探險中,經歷了許多,其中的「教誨」是一份禮物,也是在大家生活中不斷進步,尋求個人成長的機會,從而讓大家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2017年登頂道拉吉里峰
道拉吉里峰的高度為海拔8,167公尺,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尼泊爾境內,是世界第七高峰,因山勢險惡,故有「魔鬼峰」之稱。
金特羅在大本營等待兩、三天的好天氣,才能攻頂並安全下山,從大本營到二號營地,再到未知地形的三號營地(海拔7,500公尺),並嘗試從三號營地攻頂,經過7小時長時間攀登,他們在附近搭帳棚,等待黎明的到來。
金特羅分享當時的登山情況,當時凌晨兩、三點,無止盡的風停了,第一段登山坡道非常垂直,接著是在岩石上的交互橫越,這裡的地形破碎、不穩定,加上地形暴露,人也越積越多,讓人感到十分緊張。
金特羅通過了第一段,接下來就是第二段垂直向上的延伸,也就是通往山頂的山溝,當時他已經精疲力盡,用意志力到最後的100公尺路段,直達山脊。
在金特羅前面有三位雪巴人、一位義大利人抵達了山脊,輪到他到達山脊時,他沒有任何情緒波動,只有恐懼和緊張,當時正下著雷雨、閃電狂劈,大氣中瀰漫著靜電,隨時都有閃電劈下來。
金特羅與其他登山者都不敢輕舉妄動,匆忙拍完照片,大家就在一片混亂中紛紛趕往三號營地,因為山頂還遠在天邊,必須越過一個平面,到達有一個特殊形狀的岩石上,表示那塊岩石是最高點。
隔天醒來,金特羅發現自己有腦水腫,在三號營地待了一整天,雪巴人明瑪(Mingma)發現沒有好轉情形,讓他吸了氧氣,他也同時向妻子請求一架直升機救援。
於是,雪巴人明瑪協助金特羅,從三號營地前往二號營地,等待直升機的到來,而當天他與妻子搭乘直升機飛回加德滿都,進行身體檢查。
金特羅表示:「在這九座8000公尺山峰中,這座山峰的天氣是最惡劣、最可怕的,這座山從二號營地就是一個世界,二號營地到山頂又是另一個世界,天氣沒有要給他們任何喘息的機會,他非常幸運地下山,並回到大本營。」
●2024年登頂南迦帕爾巴特峰
南迦帕爾巴特峰的海拔為8,126公尺,位於喜馬拉雅山西段巴基斯坦地區,是世界第九高峰,在烏爾都語中是「裸體之山」的意思,因為附近沒有鄰近的高山。
金特羅實現登頂南迦帕爾巴特峰,有七年之久,在2017年登頂道拉吉里峰時,他回到厄瓜多進行身體檢查,醫師發現他心臟有一個卵圓孔,也就是從出生開始就有的一個小洞,因為這個原因,他的身體狀況已經開始出現狀況,即使如此,醫師也無法解釋,他如何以無氧方式,達到如此高的海拔,告訴他必須要接受手術治療。
2019年,由於金特羅沒有獲得任何贊助商,決定那一年做手術,手術過程不是很順利,他在病床上躺了幾個月,直到他找到哥倫比亞最好的醫生以及在Saludsa(厄瓜多醫療保險公司)的義助下,才得以出院。
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每個人幾乎都在家裡,金特羅日思夜夢何時才能踏上聖山。
2021年,金特羅重返遠征——攀登列寧峰(海拔高度7,134公尺),位於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邊界,他從來未到過那裡。
2022年,金特羅非常興奮,前往巴基斯坦攀登喬戈里峰,但因為遠征過程非常複雜,最後他沒有登頂。
2023年,金特羅再次回到巴基斯坦,攀登南迦帕爾巴特峰,他以前不知道這座山有8,126公尺高,他在距離山頂100公尺的地方折返,因為他的身體狀況不好,加上腳也有問題。
2024年7月18日,金特羅登上了第九座八千尺山,代表他努力跨越生命中最重要的山峰,也就是他內心的山峰,甚至他的心也告訴他要這麼做,所以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在這次遠征中,金特羅揹著超過20公斤的背包爬山,從大本營到第二營地,開始適應訓練。
金特羅表示,在大本營的時間過比較慢,記憶和思維都被啟動了,他把所學的應用在內心世界——靜思、祈禱、放鬆,好讓自己不用擔心天氣,到頭來,一切都不是他能所控制的。
7月是位於喜馬拉雅山的雨季,沒有給金特羅太多喘息的機會,在登頂那幾天的風非常大,他每天祈求上帝把風速下降,到了三號營地時,他收到氣象專家的消息,風速下降至30-35公里,於是他賭了一把,直奔山頂,結果山頂就像颶風一樣,大到只能趕緊拍完照下山,還來不及向妻子分享喜悅。
這次的登頂,代表著金特羅七年不斷努力和學習,更感謝妻子,是他最大的後盾,也是他的支柱,最重要的是要一起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忍耐,尤其是他要攀登如此充滿危險的高峰,一定很不容易。
同時,金特羅在這次遠征,感受到上帝的幫助,適時地引導他、照顧他,上帝是用心來對他說話的,他感謝上帝給予這麼多的禮物和祝福。
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
對每一位成功登上八千尺山的人來說,背後絕對少不了雪巴人的幫助。
一直以來,對熱愛登山的人來說,喜馬拉雅山上的聖母峰,絕對是他們心中最崇高、尊敬和理想的目標,讓人有著想要親臨其芳澤的期待,其巍峨的山勢、潔白的身姿、壯闊的視野,交織出人類的渺小和大自然的澎湃。
然而,攀登聖母峰本身就不易,除了海拔8,848公尺的極端高度,登山者還得克服全年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約30度的折磨,加上冰川地形、積雪問題、雪崩危機,還有缺氧、失溫、高山症與失足等潛在因素。
此外,還得面臨變幻莫測的暴風雪和天氣問題,縱使登山者做足了萬全準備、體能訓練也到位,危險程度還是相當高。
雪巴人居住於喜馬拉雅山側,是少數民族,大部分為尼泊爾人,由於長年生活在高山,對山的了解和熟悉都優於他人,因此是天生的嚮導,為各國登山隊提供支援和後勤服務,已成為雪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大多數雪巴人都在山上工作,他們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引領到山頂,沿途設置繩索和繩梯,從食物、帳篷和氧氣瓶等東西全部搬至山上──這些工作為他們的社區,帶來了金錢和發展,但對雪巴人來說,卻沒有什麼榮耀。
因為,當有錢的登山隊,靠著大把大把的鈔票攀登上高峰時,一般人其實並不知道,這是雪巴人用命換來的,而且外人只記得登山客的名字,而不是辛苦的雪巴人。
在過去的聖母峰登山歷史裡,雪巴人在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登頂時,他們甚至沒有相關登頂的證書,雖然這個問題一直在近年才有了解方,但也彰顯了雪巴人,長期被忽視的問題。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蜂擁而至的登山客,為尼泊爾政府帶來了不錯的收入──光是登山的許可證費用,就高達11,000美元,不過,這些錢僅有少數會進到雪巴人的手中,這些雪巴人默默的付出,而且從事的是世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
每年在喜馬拉雅山擔任登山嚮導的雪巴人,一年的收入約為8,000到10,000美元,這是其他尼泊爾人平均收入的10倍。這也是為什麼就算再辛苦,他們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維持家計的主因。
雪巴人拉帕麗塔(Lakpa Rita)說,「對他來說,他的工作就是不斷的攀登,一年裡面,他有超過8個月的時間都在山上,所有的雪巴人,都很想念家人和朋友,這就是他們的工作,而且要非常專注在每一件事情上。」
他希望在未來,雪巴人的工作能夠更加被重視、注意,登山者只要願意多花一點時間,了解雪巴人必須在多麼危險的條件下,準備所有後勤工作,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就能減少更多山難,幫助登山者完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