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25第2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奇蹟醫師—陳衛華(Chen,Wei-Hua)
奇蹟醫師—陳衛華(Chen,Wei-Hua)
【打敗四種癌症.活出奇蹟生命】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只要我們能夠接受正規的治療,並且放寬心、放下我執、改變心態,就能脫離醣解系統,進入粒腺體的環境之中,並且重視飲食健康與糾正生活上不良的習性,要治癒其實不難。我永續現身說法,陪伴更多人抗癌,不讓任何人孤獨面對癌症。
—陳衛華
不讓任何人孤獨面對癌症
20多年,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血癌等4種癌症來敲門,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醫師勇敢迎戰不退縮,把人生最精華時光,全部用在抗癌、分享與義診,永續奔走國內外現身說法,陪伴更多人不憂不懼抗癌,不讓任何人孤獨面對癌症。
現為台中宏信診所院長陳衛華醫師,從小榮獲多項體操冠軍,是享譽全台的「體操小童星」,從小學到大學各項功課也名列前茅,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國防醫學大學醫學系,先後榮任台中榮總總家庭科醫師、台中803教學醫院急救加護科主任與心臟科主治醫師,總是以史懷哲醫師為榜樣,除視病如親,還樂於偏鄉義診,是人人公認的大愛名醫。
豈料,陳衛華醫師從32歲開始,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拇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腫癌。
陳衛華醫師47歲時,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癌症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讓國內外各界不敢置信,享譽國內外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先後罹患四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帶癌行醫特別感同身受:視病如親.同病相憐,自然而然主動關懷別人,逢人就說:「面對癌症,千萬不要憂慮害怕緊張,除了勇於正規治療、整合輔助及身心靈安頓放下,更要學會與癌共舞、與癌共存。」
轉念,帶動陳衛華醫師生命的正能量,徹底改變他的生活與體質。
一念之間,陳衛華醫師由悲觀轉為樂觀。心想,得到的是癌症,並不會猝死,反而讓他有機會反省以往生活當中不好的習慣。於是,從此遠離菸、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性,積極的讓生活與體質作徹底改變。「如果沒有癌症,也許我會死於心臟病。」領悟這個道理後,對於罹患癌症這件事,也就比較釋懷。
「每一種癌症,都不是莫名奇妙發生的。」第三次罹癌開刀之後,陳衛華醫師常問自己:「為什麼我一再罹患癌症?」 也更努力研究有關癌症醫學的知識,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想成功抗癌,就要先深入了解癌症形成的原因,檢討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依恃專業訓練的背景,再加上求生的意志,讓陳衛華醫師更懂得尋求資源,印證各種療法的安全和有效性。先期的常規西醫治療,配合運動、氣功、靜坐、有科學數據驗證的中藥、天然抗氧化食物、小分子褐藻醣膠等整合輔助療法,讓他一步步走向回復健康的坦途。
陳衛華醫師每次奔波國內外各界抗癌分享,總是給所有癌友最貼心的叮嚀: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兩位的意見也可行。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川汆燙蔬菜。
●不吃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飲料、甜食、蓬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
●聽音樂放鬆。
在這漫長的抗癌過程中,陳衛華醫師特別感恩靈修老師的賢妻陳春美無微不至的照顧、留學國外二位千金每天加油打氣,也感恩中華海洋生技公司董事長張永聲等國內外各界整合輔助的長期義助,更感恩國內外各界癌友願意聆聽他的現身說法,大家不分彼此在抗癌路上相伴同行,不讓任何癌友孤獨面對癌症。
由是,陳衛華醫師把罹癌——當作逆境當下神奇禮物,總是感恩生命歷程的時時刻刻,從體操小選手,向史懷哲奉獻非洲的蘭巴倫(Lambarena)——行醫救人之路邁進,提倡:正規治療及整合輔助,十戒高糖飲食、夜貓子生活,堅定信仰與音樂療癒的力量、珍惜家庭、宗教、志業的愛與支持,永續國內外分享「癌症不可怕」與飲食、睡眠、運動、志工的保健之道,進而公開打敗四種癌症的密碼,活出奇蹟生命,分秒必爭到偏鄉義診,打造宏信診所成為癌友關懷中心,不讓任何人孤獨面對癌症,不愧為「奇蹟醫師」,從全球各界推薦3683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5年第28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尋找全球233個國家的生命鬥士
人人打開生命枷鎖,人人生命無限寬廣。
28年來,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承蒙國內外各界的支持與鼓勵,永續推動「全球熱愛生命運動」,以提倡:和自己好―熱愛自己的生命、和別人好―尊重別人的生命、和地球好―維護地球的生命。
迄今我們共表揚橫跨七大洲、來自81個國家、481位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還有仁俠詩人鄭愁予、中國大陸廚師詩人宋成寶等16位全球熱愛生命文學創作獎得主,以及反毒英雄高肇良、浪子雞董吳世璿等41位希望獎章得主,並關懷守護菲律賓貧民窟骨癌天使瑪麗.多尼塔(Mary Donita Uy)等全球最弱勢的35萬多癌童—用愛抗癌.活出希望。
承蒙 CNN、BBC、NHK、Yahoo、Youtube、Facebook、Baidu等新舊傳媒等認同與迴響,都以「生命諾貝爾獎」擴大報導分享。
非常感恩:榮獲2001年第3屆國家公益獎章、2010年香港愛心獎章、2018年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章、2019年哥倫比亞國會第61項決議:頒發哥國國會最高褒揚勳章、2021年聯合國NGO組織頒發世界和諧傑出貢獻獎章、2022年中國大陸頒發中華慈孝文化獎章等肯定,藉此與全球各界分享、共勉、打拼。
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四癌的神奇禮物
邁入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陳衛華醫師,如今仍精神奕奕、氣色紅潤,幾乎看不出,他自三十二歲(約1987年前後)起先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與血癌(慢性淋巴白血病),與病魔搏鬥三十多年的痕跡。
每一次困境,都宛如暴風席捲而至;然而,他不僅數度戰勝癌症,更在往後的歲月裡,將自身對生命、健康、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的深刻體悟,分享給無數面臨同樣挑戰的人。
若有人問他:「為什麼能夠在如此嚴峻的考驗下,仍然保持樂觀、積極並持續行醫?」他的答案便是:「罹癌,是上天給我的一份禮物。」這番話初聽彷彿「違背常理」,卻蘊含了他在行醫、患病與自我重生之間的種種轉折與省思。
從體操小選手到醫學夢想的萌芽
時間回到童年,陳衛華生長於南台灣。他自幼體能極好,小學期間即曾獲得體操比賽殊榮,甚至在台灣電視剛開播的年代,成為螢幕中首次出現的「小體操選手」。
這段「童星」往事,帶給他極大的榮耀,也奠定了他於運動方面的能力。然而,連番的體操訓練與參加比賽,也使得他受過無數運動傷害。
年幼時,他並不懂得傷後照護,常常「沒流血就不在意」,使得這些小傷口淤積於體內,為日後可能的身體變化埋下隱憂。
更重要的是,年少的陳衛華,對食物的挑選並無太多概念。他喜歡喝汽水、吃炸物、蠶豆酥、蜜餞等零食,往往開了一包花生或豆子就慢慢囤放,殊不知這些食物一旦受潮或保存不良,便極易滋生黴菌與黃麴毒素。
此外,市售餅乾、蜜餞類零食,往往也含有大量食品添加物與糖精,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侵蝕健康。
回顧多年後,站在醫師的角度,他才驚覺自己過往的飲食習慣,其實是「慢性中毒」的開始,替未來埋下「易罹癌的體質」危機。
挺進史懷哲行醫救人大道
少時的陳衛華,在家庭教育之下對讀書也展現熱情。受到師長與家人的鼓勵,他朝醫學領域不斷精進。
求學期間,優秀的成績讓他進入國防醫學大學就讀。
畢業之後,他先於台中榮總服務,後來因表現突出,也曾擔任過臺中國軍803教學醫院急救加護科主任、心臟科主任等要職。
他對心臟醫學的喜愛與專業,使得他在不惑之年以前,已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人生勝利組」。
除了醫院臨床工作,他喜歡與病患聊天,試圖以淺白、貼心的方式協助病人戰勝病魔,也不時參與義診服務,關懷貧苦街友,或前往山區為原住民義診。他的熱情,來自「看到病人恢復健康時的欣慰與成就感」,行醫是他的人生志業,更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32歲骨癌突襲
天有不測風雲。陳衛華三十出頭,正是在醫院擔任心臟科主治醫師的黃金時期,卻因腳部灰指甲久治不癒,偶然一張X光片,赫然顯示出「骨癌」的陰影。
當教授告訴他:「這是骨癌,一定要快開刀,否則可能得截肢。」他先是不敢置信:「我怎麼可能得到癌症?我還那麼年輕,平常身體又很好,怎會是骨頭長腫瘤?」
震驚與恐懼讓他情緒近乎失控。然而,在悲傷之後,他很快意識到,再怎麼擔憂,都必須面對現實。
幸運的是,主刀醫師是他學生時期非常敬重的老師。手術雖然切除了他的左腳大拇指,但癌細胞並未因此擴散,讓他得以保住下肢。
術後,他在病床上不斷思考:「為何命運如此轉折?我身為醫師,為何會落到這步田地?」
妻子溫柔而堅定呼喚陪伴
回首那段日子,他坦言:「我也曾自憐、自怨自艾。」所幸,妻子陳春美是長年進行身心靈修行的靈性老師,她並未一味憂慮,反而淡定地對他說:「不要抱怨任何事,這是上天對你最好的安排。如果沒有這次生病,你或許不會認真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將來會得更嚴重的病。」
妻子的這番話,彷彿一道光,帶領他走出陰霾。也正因這句「罹癌是上天對你最好的安排」,讓他重拾信心,逐漸體悟到癌症並非「判死刑」,而是「提醒自己回頭檢視人生」的契機。
腎臟癌、甲狀腺癌接踵而來
骨癌經歷讓陳衛華徹底改變生活習慣。他戒菸、少酒、不再熬夜,每日提早入睡,讓身體獲得充足休息。
可即使如此,「癌症復發或新癌症找上門」的陰影依舊如幽靈般可能潛伏。十年後,他感到腰部莫名酸痛,檢查後竟又確診「腎臟癌」。
再過五年,在替病人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自己甲狀腺區域有可疑腫塊,檢驗後被確定為「甲狀腺癌」。
這十五年間,一而再的癌症診斷對他帶來沉重壓力。儘管身為醫師,他也忍不住懷疑:「為什麼是我?我不過就是個盡心行醫、盡力行善、喜歡交朋友的小老百姓,為什麼命運要這樣跟我開玩笑?」
每當情緒低落時,他想起妻子的提醒:「要懂得感恩。要不是癌症提早提醒,或許有朝一日會發生更可怕的事。」
那時候的他,一面勉力接受正規治療,一面在心態上努力轉念,學著用「感恩」的角度看待這些疾病。
正規治療及整合輔助
四種癌症加總下來,他數度歷經開刀及術後的放療、標靶治療與輔助療法。
每次手術都帶來疼痛、疲累、免疫力降低、食慾不振等身心折騰,周遭也有病友因畏懼副作用而放棄正規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身為醫師的陳衛華極為重視「先以正規西醫控制腫瘤」的重要性,他也強調:「絕對不要成為正規治療的逃兵。」
然而,經歷第一次、第二次手術後,他開始研究大量癌症醫療資訊。他發現,西醫固然能有效抑制或切除腫瘤,可是術後若只依賴部分治療手段,而不調整體質與免疫力,癌症仍有可能再度轉移。
於是,他嘗試在醫院常規治療之外,融入「整合輔助療法」,包含中醫的草本配方、調整飲食結構、規律運動、氣功、身心靈療癒等。這些方法逐漸增強他的體力與抵抗力。
他舉例提到,自己除了運用植物複方等輔助營養品外,也相當肯定「褐藻醣膠」對身體機轉所帶來的助益。
透過閱讀國內外研究,他了解到褐藻醣膠取自海帶、昆布等大型褐藻類,內含四種人體所需的單醣,能透過蛋白質醣蛋白作用,協助細胞彼此間正確地傳遞訊息,減少「錯誤細胞」的出現;同時,褐藻醣膠中的多醣體易被白血球吸收,能從巨噬細胞、輔助T細胞到殺手T細胞,多層面增強免疫力。
他曾觀察到,接受手術與標靶治療期間若搭配規律補充褐藻醣膠,身體不適感相對減輕,副作用也獲得緩和。
這讓他對「褐藻醣膠能幫助身體提高防禦力、協同正規治療」產生深刻的肯定,更強調務必要選擇具有科學實證的小分子褐藻醣膠,才能確保效果與安全性。
經此一役,他更加堅信:「西醫正規治療及整合輔助療法」的結合,才是能徹底與癌共舞的關鍵。也因為有了臨床實證及自己的實際體驗,他開始在各場合演講時,向病友們強力推薦正規治療與褐藻醣膠等輔助保健的雙管齊下方式。
十戒壞習慣:從高糖飲食到夜貓子生活
回顧過往,陳衛華過去有不少「帶毒性」的習慣:
●嗜甜:喝汽水、吃蜜餞、甜食,會讓血糖飆高,且體內酵素耗損。
●煎炸食物:如鹹酥雞、炸雞等,反式脂肪酸及高溫油脂中產生的致癌物,極易埋下健康危機。
●菸酒不忌:因社交壓力或應酬,他早年曾大量接觸菸、酒,長期累積損害肝與呼吸系統。
●熬夜:夜間11點到凌晨3點本是肝臟解毒、器官修復的黃金時段,若經常熬夜,身體極易積存毒素。
幾經癌症風暴,他終於警醒:「已經受過教訓,再也不能揮霍健康。」因此,他徹底改變飲食結構:以低GI為原則,多選擇糙米、胚芽米、清蒸海魚、燙青菜等簡單天然的烹調法;減少外食,並盡量以小型魚類替代大型魚類,以免攝取過多重金屬。
每日下午,他以一杯香醇咖啡做為小小享受,同時恪守晚間十點前就寢的原則。
堅定信仰與音樂療癒的力量
面對四種癌症,乃至後來緊接而來的慢性淋巴白血病,他並非從頭到尾都能雲淡風輕。在一次又一次診斷「或許僅剩幾年壽命」的預測當下,他也曾陷入低潮。
正是在妻子與家人、好友的鼓勵下,他在宗教與靜坐中尋找內在的平靜,嘗試讓自己「放下我執」。
此外,他開始吹薩克斯風、聆聽爵士樂,讓優雅的音符幫助紓解壓力。每當吹起日本老歌或熟悉的旋律,他彷彿能在音樂裡擁抱希望,甚至錄製包含多首曲目的CD,分享給周遭友人。
也有人戲稱他「醫界薩克斯手」。他時常提醒病友:「好心情能活化細胞,增強粒線體,讓身體環境更健全,不讓癌細胞有乘虛而入的機會。」
家庭、宗教、志業並存的愛與支持
陳衛華醫師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大支柱,一是妻子,一是宗教信仰。妻子多次在他無力、灰心之際,悉心照顧三餐、調製草本食療,並適時送上鼓勵與貼心陪伴;兩個兒女雖長年旅外,但也常寄回營養補充品、打電話幫父親打氣。
而他自己對佛教、靈修的研究愈深,愈能夠堅持「活在當下」的信念,一切不必追求完美,只要快樂就好。
他深知,若總沉溺於對死亡的恐懼,反而容易讓身體處於「缺氧的醣解系統環境」,給予癌細胞最佳滋長條件;若能放鬆心情、增強粒線體功能、提高免疫力,才能真正與癌共存。
打造宏信診所為癌友關懷中心
經歷多次病痛後,他毅然離開大醫院體制,於台中籌辦「宏信診所」,想要以更貼近社區的方式服務病患。
家醫科與心臟內科的專業,讓他為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及心血管疾病病友,提供細心的診療;同時也關懷癌症群體,以「過來人」的同理心鼓勵患者及家屬,指導他們如何調整生活步調、飲食習慣,以及就醫決策。
另外,他常自掏腰包辦理歲末街友餐會,或參與義診活動,希望讓經濟困窘的民眾獲得基本的醫療照顧,也使他在行善與奉獻中,體認到「布施健康會更健康;布施金錢心靈會更富有。」
這正是他抗癌三十多年來最深的領悟:凡事先回饋社會,讓正能量回流到自己身上。
傳遞「癌症不可怕」的信念
不僅如此,陳衛華醫師還多次受邀至全國各地舉辦抗癌健康講座,也曾遠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國進行巡迴演說。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真實動人的抗癌經驗,吸引大批聽眾到場。有人帶著猶疑不安來聽演講,卻帶著滿滿勇氣與希望離開。
馬來西亞世界抗癌大會期間,他更獲得「抗癌勇士獎」的表揚。
許多與會人士寫信感謝他,認為他的經歷證明「癌症並非人生終點」,只要積極尋求正確的醫療、調整不良習慣、搭配適度輔助療法、並深刻覺察自己內心的信念與情緒,就有機會獲得康復或與癌和平共處。
保健之道
陳衛華醫師把自己的養生方式總結為四大面向:
●飲食:堅持少油、少糖、少加工,盡量選新鮮食材,避開含重金屬或汙染過度的食物。
●睡眠:每天晚上十點前就寢,讓肝臟在夜間11點到凌晨3點獲得充分修復。
●運動:輕度帶氧運動,如散步、走路、吹薩克斯風,都能強化肺活量,亦能紓緩壓力。
●心念:學習靜坐、宗教信仰或任何能讓心境愉悅的方法,搭配音樂療癒,是維持快樂心情的關鍵。
而在營養補給方面,他多次公開分享自己對褐藻醣膠、小分子多醣體等產品的信任與體感效益。
強調「科學檢驗」與「人體臨床實證」的依據,是挑選這類營養品的首要原則。
也因此,他才會在公開講座與診所衛教中,建議病友在合宜的經濟基礎下,規律補充適當營養品,配合正規治療和優質生活習慣,才能達到防癌與抗癌的綜效。
一次又一次的重生
被問到:「你真的認為癌症是上天給你的禮物嗎?」陳衛華總是微笑:「如果沒有這幾次大病,我也不會那麼早戒除菸酒,也不會透過妻子、宗教信仰的陪伴,懂得省思人生;更不會在後來積極推廣抗癌知識,影響到那麼多病人。」
一旦真心相信「感恩」與「放下」,他的世界觀就再也不同。
歷經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血癌,他向死神走了幾遭,卻仍然能在近七歲之時保有良好的體能與精神,也因此堅信:「只要不放棄自己、不放棄正規治療,從調整生活做起,多配合醫界新知與輔助療法,癌症未必是絕路。」
抗癌三十多年的啟示與承諾
回顧從三十二歲首次罹癌到如今三十多年的歲月,陳衛華醫師說,過去「最美好的十五年」似乎都耗在三次癌症的開刀、與放療中,但他也在那段時間裡摸索出許多抵抗病魔的經驗,包含飲食、心態、運動、身心調和等面向。
後來又再花了十幾年維護身體健康,預防再發作,也協助無數病友走出灰暗時刻。
他將自己的心得集結成書《奇蹟逆轉抗癌》,奔走國內外各地巡迴演講,皆因初心不變:「希望更多人能遠離癌症之苦,或在病程中減少恐懼,將身體調整到最有利於康復的狀態。」
他深知「醫者父母心」,因此在診所裡總是耐心地與病人溝通,也鼓勵年輕醫師要以愛為出發,才能真切體會「健康不在,一切歸零」的意涵。
他不諱言,醫院裡的病患每日奔走於手術室與化療或放射治療室,難免身心焦慮,因而常有放棄治療的念頭。
「若能在關鍵時刻,多聽幾句鼓勵話、多掌握一些正確資訊,或許就能扭轉人生。」
讓人生亮起光來
如今的陳衛華,依舊每日走路、運動、吹薩克斯風或聽音樂。中午時分,他會泡咖啡,微笑著端詳咖啡香氣,以「喝一杯咖啡作為獎勵」的方式,來嘉許自己這一天的健康管理。晚上十點前,他便安躺在床上,帶著感恩的心入眠。
這樣的日常看似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他從「人生勝利組」跌入「癌病重重」再到「抗癌奇蹟」的完整軌跡。
在面對死亡議題的過程裡,他選擇讓生命「變得更彩色」。懷抱感恩與信念,他持續為病人看診、公益講座、街友義診。
他總說:「因為放下,所以看見更大的愛;也因為知足,所以每天都是恩典。」
或許,這就是陳衛華醫師「上天禮物」的精隨——在一次次的病痛之中,他更加貼近生命的真諦。透過自我改造、藉由感恩心態領受人生的各種起伏,也在延續醫療天職的同時,付出更多關懷、幫助更多人。
這條灑滿荊棘與花香的「抗癌路」,依舊在延伸;他無懼風雨,因為他明白:健康,是取之不盡的希望,愛與服務,則是他一生不改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