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23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癌末菊岩陶藝大師夫婦蔡正勝(Tsai,Cheng-Sheng)&劉玲溫(Liu,Ling-Wen)
癌末菊岩陶藝大師夫婦蔡正勝(Tsai,Cheng-Sheng)&劉玲溫(Liu,Ling-Wen)
【千錘百鍊菊岩陶‧化癌為愛助弱勢】
把澎湖鄉土燒成獨一無二菊岩陶,讓澎湖三點水精神化癌為愛助弱勢。
                                                     —蔡正勝劉玲溫
千錘百鍊化癌為愛
    攝護腺癌末勇士蔡正勝、肺腺癌末天使劉玲溫,不畏癌苦,仍在分秒必爭樂觀創作,永續堅持:把澎湖鄉土燒成獨一無二菊岩陶,說做就做:讓澎湖三點水精神化癌為愛助弱勢。
    渠等賢伉儷一陶一愛,長期默默贊助許多最弱勢癌友,累積完成捐贈新台幣380萬元的救護車,終於在普淨寺協助下,於2021年鳴笛加入救人行列。
    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用生命塑陶,以情感澆灌陶藝,希望傳達濃濃的故鄉之愛,完成父親臨終遺願,用咱澎湖鄉厝土—燒出菊岩新世界,他們先後入選中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金獎、2018年工藝組玉山獎、2019年榮獲苗栗藝術節柴燒組優等獎、2020年台灣國際金壺獎等等遲來的肯定。
    2020年元旦,「菊岩燒故事館」創立,蔡正勝、劉玲溫的陶藝創作之路,邁向新里程。他們以「起、承、轉、合」四大創作主題,傳達衷心的感動與追求創新的嚮往;更以熱情欣悅,歡迎社會大眾,一同見證台灣鄉土之美,開懷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
    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表示:2016年以《雙心石滬》作為感恩人生的「起」首式;接著《大目帆船》為血脈親情的傳「承」:我們的祖父、外公,生前皆以擺渡維生,他們的帆船就像海中大魚,擁有大眼大嘴,還有航行如飛的燕尾。
    2018年的《西嶼落霞》,則是翻「轉」自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的告白:陶藝創作,從立面形塑轉為平面陶板,呈現多元菊島岩礦元素。在《四季吟—傾聽大地的聲音》中,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結「合」平面陶板與立體燒陶,歡快吟頌著春之生機(綠意)、夏之熱情(艷紅)、秋之豐收(金黃)、東之靜定(藍白),永續禮讚生命。
    由是,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雖被癌痛折磨幾乎癱瘓,逢人仍說:我們還有一雙手,我們還要分秒必爭:千錘百鍊菊岩陶.化癌為愛助弱勢。如此用全部生命奉獻菊岩陶、以終生情懷創新鄉厝土,進而化陶為愛.化癌為愛,不愧為「癌末菊岩陶藝大師夫婦」,從全球各界推薦3124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3年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02-29178770、傳真:02-29178768、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夫妻本是同林鳥病苦相依不棄離
    因為癌細胞的侵襲,蔡正勝雙腿癱瘓,無法再渲染陶版畫作。但天生樂觀堅強的他不讓自己的創作,受困於無法行動的身體。他拿起畫筆,在油畫布上揮灑出「生命的樂章、四季交響曲」,他要為癌症協會的病友而創作,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意志鼓勵癌友,同時也要將賣畫所得部分捐給最弱勢癌友。
    就在此刻,因肺腺癌住院的妻子玲溫,雖然手臂吊著點滴,她沒有消極頹廢於病魔的折磨,反而拿起鉛筆在素描本上作畫,畫出可愛的小孫子。剛學會站的小孫子胖嘟嘟的小臉露出燦爛的笑容,玲溫的心也跟著喜樂起來,笑看著生命的每一天。
    蔡正勝和妻子劉玲溫伉儷情深,幾年前,蔡正勝檢查出攝護腺癌,原本在金融業工作年收入超過兩百萬的劉玲溫,毫不眷戀銀行主管的職務,立即辦理退休,全心全意照顧丈夫。
    陪著丈夫治病、陪著丈夫練氣功、陪著丈夫抗癌的劉玲溫,經常會咳嗽,起初也不以為意,有一天她感到氣喘、呼吸困難,到醫院就醫發現是肺部積水,經過精密斷層掃描竟然檢查出肺腺癌第四期。原本是照顧病人的劉玲溫,瞬間自己也成了病人。
    夫妻雙雙罹癌,如晴天霹靂般的打擊,沮喪的心並沒有持續太久。蔡正勝和劉玲溫很快就調整心情,決定攜手抗癌。他們一起到北部就醫,喜歡攝影的蔡正勝和劉玲溫,身體狀況好時,夫妻倆便出外踏青、拍照,踏遍台北近郊和巷弄美景,
    病中,體力尚好的蔡正勝仍堅持做渲染陶版畫作,並且開陶藝展。因為他們夫妻倆曾發願要捐贈一輛復康巴士和一輛救護車。復康巴士在幾年前已經完成捐贈,救護車需三百八十萬,因夫妻罹癌花去許多的治療費用,因此,蔡正勝即使生病仍不放棄創作、開展,期望早日完成自己心中的承諾。在普淨寺協助蔡正勝和劉玲溫的悲心大願,自願為他們分攤救護車的費用,終於在2021年共同贊助下,蔡正勝、劉玲溫完成了救護車的捐贈。
探索泥塑—開啟玩泥作陶的契機
    蔡正勝浸淫陶藝逾30年,他一生念茲在茲,無非捏陶、燒陶。追溯其製陶生涯,應當從菊島(天人菊為澎湖縣花)西嶼說起。
    蔡正勝出生於澎湖西嶼竹灣的漁村,從小就與海浪與礁岩為伍的他,活潑好動,喜愛四處探索,大自然是他最好的啟蒙師友。在國校前水井旁,那泥土特具黏性,村人稱之「佛仔土」。土壤與神佛何干?他感到不解。後來聽人提起,神像多半木刻石雕,土地公卻是泥塑。有一天,他趁父母外出,爬上椅子一探神龕究竟,不小心竟打碎了神龕上的福德正神。他又驚又奇:「土地公果真是泥作!」自此,他對泥像產生了好奇,也在他心底埋下了日後玩泥作陶的契機。
    蔡正勝年少時,父母為了生計舉家遷徙高雄。蔡正勝定居台灣,卻心繫鄉土。長大學成後,他以國際貿易本科,進入南山(畫框)企業任業務課長,負責藝術美學行銷業務。其間,他不曾忘懷陶泥夢,常私下摸索並嘗試創作。
    1987年,蔡正勝創立「正愉公司」,專營陶燒公共工程景觀藝術。時值政府啟動公共工程藝術化計畫,明定公共工程之施作,必須融入人文、生態或藝術等景觀設計元素。蔡正勝認為這是大好機會,積極洽商建築師,強化團隊合作能量。從規劃設計、製作到執行實施,正愉團隊以堅實品質打響了名號。然而,深耕二十多年的景觀藝術事業,卻在高峰驟然轉向。從電窯生活陶、建築陶到柴燒藝術陶,其間幾經周折與挑戰。
追求藝術創新勇闖柴燒藝境
    三十年前,蔡正勝以先驅之姿,投入建築陶板裝置藝術創作。有人問他,讀了國際貿易,為何從事陶藝創作?他回應,「貿易本在互通有無,從無到有,或就現有推陳出新。其實,兩者息息相關,都在創造嶄新的不可取代的附加價值。」
只不過,他傾注心力的陶板公共藝術,係採少量多樣的客製化接單模式,是因應個別需求而開模製作的限量藝品,並非純藝術創作。
    蔡正勝約莫做了5年,陸續有人跟進,終而百家爭鳴。後來,他一直在思考,建築陶產業競爭激烈,各家看來相似,既沒特色,又乏創新。審慎評估後,他毅然退出市場。在2013投入柴燒手捏陶行列。
    創作轉向,起初,大家對他並不看好,甚至笑他頭殼壞掉。因柴燒市場式微,已成夕陽文創產業,而他卻執意栽進。早先柴燒當紅,一把陶壺可賣5萬元;現在眾人紛紛赴中燒陶,回銷台灣後,現值卻一成不到。
    在蔡正勝心裡,即便夕陽,也可以旭日東昇!蔡正勝對自己許下壯志,他相信一種人生理念:「是甚麼,做甚麼;做甚麼,像甚麼。」「人生課題是一道是非題、選擇題兼應用題,我選擇我認為對的,然後思考如何面對與應用。」
父親臨終提點發現菊岩新世界
    蔡正勝事親至孝,體恤兄弟營生忙碌,他與妻竭心盡力服侍高堂,每年清明掃墓,他們陪同父親返鄉祭拜,十八年來未曾間斷。
    2015年清明,他自台北參展歸來,不幸遭逢親喪。父親臨終前夕,交代遺言要他接管澎湖產業,並牽著他的手說道:「勝仔!用咱故鄉厝內的土,好好的運用創作,你一定會成功。」
    陶藝創新是蔡正勝一生的終極追求。回顧來時路,他熱愛的故鄉風土,擁有遼闊無垠的海洋景致與樸實樂天的人文風情;因此,創作的過程,他一直在找尋足以代表故鄉意象的素材。受到父親的提點與鼓勵,他驀然發現故鄉的家藏珍寶--菊岩砂。於是,他另闢蹊徑,開展出一條至真至樸的菊岩柴燒陶藝之路。
    蔡正勝運用故鄉私家的泥土(佛仔土),採集澎湖岩礦砂泥天然基材,將其融入陶作,透過特殊的窯燒技法,歷經無數的嘗試與失敗,終於在柴火高溫的淬鍊下,創作出「菊岩燒」系列陶作極品。那一年,他62歲。
千錘百鍊—創作獨一無二的菊岩陶
    2015年「柴燒陶寶」正式推出,2016年「菊岩燒」接續發表。菊岩作為創作基材,經由高溫燒結成陶,因此富含岩礦的粗獷張力,更見砂泥的樸實細緻。蔡正勝認為,這是積累了千萬年歲月的能量所致。
    1740萬年前,台灣海峽南端地殼張裂,地層深處躁動的岩漿噴湧流溢,覆蓋大片海域,造就了壯麗的澎湖群島。今日玄武礦岩,即是火山熔岩噴湧的積泥,它蘊含著千萬年歲月的能量。
堆疊巨厚的玄武礦岩,歷經長久風化,富含氧化鐵、鎂及微量二氧化矽等元素,經過千度高溫淬鍊,植物的落灰與礦岩的熔釉完美結合,成為陶作變化萬千的炫耀彩衣。
    至於陶材燒結的過程,蔡正勝形容:「那是打鐵成鋼的錘鍊,一千三百度長時間的高溫,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淬煉 ,它所創造出來的--靛青的藍、深邃的紫及玄武的黯,是獨一無二的辨識度,也是菊岩燒的特色。」
    傾力三十多年的歲月,蔡正勝不忘初衷,盼將陶土與澎湖千萬年的熔岩砂結合。而今,他果真做到了!
傾注情感—用陶藝感動人心
    對多數陶藝家來說,燒製作品的過程,精準掌握力道與火候,是博學厚積的功底,更是心性修為的展現。巧手捏製的敬謹,轉身入炭的迅敏,一如潛心入定的修行者。
    「我以千萬載歲月的岩礦砂泥,融合大自然的意境;用鮮明色彩的流動渲染,賦予作品生命力;我要將藝術美學及自然能量,與生命的體悟相結合。」蔡正勝矢志,「我努力做自己、做自然,願將生活的體驗與感動,融入我的作品中。」
    從排窯、燒窯、封窯,到入炭、降溫、卸窯,接連數天將近一週,柴燒工作夜以繼日地進行,大家輪值守候著薪火,只盼火的熾盛生命力,如期將泥坯轉為陶器,讓泥土的微量金屬元素散發出迷人光芒。
    而凡事全力以赴的他,甚且廢寢忘食。自侃從小玩泥,不曾正式拜師,但憑一股傻勁苦幹實幹,希望賦予菊岩燒生命光彩,並以陶藝與眾樂樂,分享一切美好。
    蔡正勝的首件柴燒作品亮相時,形色樸拙黯淡,識者都嫌醜陋,建議他不要展售。熟料,某日顧客上門,不但一眼看上,還買下其中三組,後來成為莫逆知交。對方表示,觀賞他的陶作,頗覺古樸厚實,帶有一種感人的力量。
    另有企業老闆喜愛其菊岩陶寶,不但自家收藏,還買來贈與國際客戶。企業家開心表示:「以前送禮總感為難,現在終於找到恢弘大器、可以代表台灣意象的藝術品了。」
    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用生命塑陶,以情感澆灌陶藝,希望傳達濃濃的故鄉之愛。立足藝壇、卻不曾參與藝協社團,每次參展與賽,雖無師友引薦提攜,但總能獲得各方肯定。
    他們曾先後入選中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紫金獎,2018年工藝組玉山獎,2019年榮獲苗栗藝術節柴燒組優等獎,2020年台灣國際金壺獎等等。
起承轉合—成就陶藝精彩人生
    欣賞蔡正勝作品,從他日積月累的創作能量,可以感受到濃濃的鄉土情懷。他深情表白,感謝父親的提醒與期許,感恩故鄉土地賜予的岩礦砂泥,才有今日「菊岩燒」系列作品的問世。
    創作了各式各樣的菊岩燒作品,蔡正勝也嘗試以陶版作畫。喜歡爬山的蔡正勝在高雄柴山小漁港拍攝夕陽,突然升起一種「念故鄉」情懷,那漁船停泊海邊、那漁婦補著魚網,此情此景與故鄉澎湖多麼相似啊!在柴山設立「菊岩燒故事館」念頭於焉誕生。
    為了故事館的成立,蔡正勝更加努力創作,為了燒陶,他幾乎幾日幾夜不眠不休顧著柴火,燒出美麗作品。為了成立故事館,他承租一座廢墟,以個人之力清理環境、搬運作品,四十幾天完成故事館的布置。卻也是如此勞累,不知不覺累出病來。
    2020年元旦,「菊岩燒故事館」創立,蔡正勝的陶藝創作之路邁向新里程。他們以「起、承、轉、合」四大創作主題,傳達衷心的感動與追求創新的嚮往;更要以熱情欣悅,歡迎社會大眾,一同見證台灣鄉土之美,開懷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
    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表示:「感恩人生的『起』首式,就以2016年的《雙心石滬》作為代表,這是菊岩柴燒的處女作,取其永懷澎湖鄉土的意象。《大目帆船》,則象徵血派親情的傳『承』。」
    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說:「我的祖父與外公,生前皆以擺渡為生,他們的帆船就像海中大魚,擁有大眼大嘴,還有航行如飛的燕尾,可惜現在已成絕響。」2018年的《西嶼落霞》,則是翻「轉」自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的告白。其陶藝創作從立面形塑轉為平面陶版,雖仍融入菊島岩礦元素,但作品的呈現已更趨多元化。
    在《四季吟-傾聽大地的聲音》中,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結「合」了平面陶板與立體燒陶,歡快吟頌著春之生機(綠意)、夏之熱情(艷紅)、秋之豐收(金黃)及冬之靜定(藍白)。這首四季旋律,傳達了故事館主人對大自然、對美好人生的禮讚。
不忘以感恩心回饋社會
    自幼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蔡正勝內心意志十分堅強,任何時刻他都不曾懈怠,不曾曠廢時日。他說:「我從求學到就業,二十六年來不曾請假,二十六年全勤。求學生涯也始終都是第一名。」
    他以畢生之力投入陶藝創作,以菊岩燒闖出自己獨特的陶藝天地,以「菊岩燒故事館」,為自己的藝術生命做了完美註腳。卻在藝術生涯巔峰之際,被檢查出罹患攝護腺癌,生命頓時從雲端跌到谷底。
    不預警的病魔纏身,蔡正勝卻不認輸,他以堅強毅力去抗癌。很幸運地他身邊有一位溫柔、善良的妻子玲溫,義無反顧地放下一切,照顧他、陪伴他。
    在蔡正勝心目中,劉玲溫不僅是一位好妻子,更是一位孝順賢媳。當蔡正勝的母親長年生病臥床,劉玲溫無怨無悔照顧公婆十八年。他們發願以父母之名和大哥一起捐贈一輛復康巴士。並以自己和妻子之名合捐一輛救護車。多年來,夫妻倆省吃儉用,終於完成了心中的願想。
雖然雙腿癱瘓我還有一雙手
    近年,因癌細胞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下肢癱瘓的蔡正勝,雖然無法在創作渲染陶版作品,但他想著:「我的雙腿沒有辦法行動,但我還有兩隻手,依然可以創作啊!」於是他購買了筆、壓克力顏料和畫布,坐在輪椅上創作,不浪費一刻的生命,讓藝術魂在畫布上流淌出耀眼的光芒。
    經常出入醫院的玲溫,以繪畫來填補病中的生活,她則以水彩、鉛筆素描創作小品,畫出家人溫暖的畫面。
    因為夫妻雙雙罹癌,療癌雖然耗用他們的積蓄,但蔡正勝還是一心回饋社會。他在FB分享「生命的樂章、四季交響曲」,同時發起義賣。他要為癌症協會的病友而創作,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意志鼓勵癌友,同時也要將賣畫所得部分捐給「台灣癌症基金會」。
    蔡正勝、劉玲溫賢伉儷雖然為癌症病苦纏生,但是他們從不怨天尤人,不向命運低頭。一心想用自己的力量創造有意義的生命價值,為社會帶來溫暖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