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23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罕病多藝天使—張沐妍(Seven)
罕病多藝天使—張沐妍(Seven)
【戰勝馬凡症·人生不麻煩】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能影響多少人……
我不停地高歌,不斷地分享,奮力地創作,然後留下這一份厚厚的文稿,呈以馬凡生命的結業論文。
【戰勝馬凡症·人生不麻煩】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能影響多少人……
我不停地高歌,不斷地分享,奮力地創作,然後留下這一份厚厚的文稿,呈以馬凡生命的結業論文。
—張沐妍
化罕病為多藝 張沐妍,現今視力僅存左眼0.03,歷經九次重大手術及四度心臟停止,曾擔任廣播節目主持、劇場演員、活動企劃,現今是一名畫家、作家、生命教育講師,更是台灣第一位從事街頭藝術表演工作的罕見疾病患者。
她從監所、醫院、學校、社福機構、部隊、教會,並受邀至馬來西亞、澳門、中國大陸等國內外演講,迄今已逾850場,聽眾人數達150萬人次,榮獲臺北市教育局特聘榮譽生命鬥士講師,2020年獲頒第24屆內政部全國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
張沐妍1歲時,被確診患有罕見疾病「馬凡氏症」,影響她的視力、骨骼及心臟功能,以及異於常人的高瘦外型和病痛不斷的身軀,讓她成長過程飽受歧視與折磨,被同學取笑為「怪物」、「魔鬼」、「怪胎」。
張沐妍11歲時,逃學四年來躲避恐懼和傷害,在真耶穌教會洪信德老娘(郭畹蕙老師)等師長的關懷鼓勵下,靠著信仰為生命找出口,重返校園求學,連續三年參加校內演講和英文背誦比賽,皆榮獲第一名。
張沐妍19歲時,罹患脊椎神經瘤,冒著有可能下肢終生癱瘓的風險切除,留下28公分的傷口,臥床翻身都需要家人的協助,2018年又檢查出近10公分神經瘤,考量手術風險高,故放棄手術,長期忍受腰酸背痛之苦,無法久坐、久站,只能靠止痛藥物舒緩。
張沐妍21歲時,因視網膜剝離陸續接受4次手術,卻仍宣告失敗,導致右眼全盲、失去平衡和立體感,忍著眼睛疼痛不願放棄求學的機會,努力考上淡江大學歷史系,愛好文學的她,靠僅存左眼0.2的視力,曾獲五虎崗文學獎新詩組佳作,更是學校獎學金的常勝軍。
在馬凡氏症病況逐年惡化下,曾經兩度急性心律不整,心跳每分鐘200多下送急診,醫生施針讓心跳停止才得以保命,走過鋼索的人生,感受生命的脆弱無償,更加深她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
2005年,張沐妍因心臟主動脈瘤太大危及性命,進行更換主動脈血管、主動脈瓣膜、修補二尖瓣脫垂的手術,歷經21小時心臟重組,全身插8根維生管,傷及聲帶、失去味覺,重新學習喝水、吞嚥、說話、呼吸、走路。
2015年12月,張沐妍將生命歷程化為文字、歌聲及繪畫,首部出版《向麻煩SAY YES!》、舉行6次個人演唱會、4場個人畫展,各大媒體相繼採訪報導,見證天生我材必有用。
2018年4月,張沐妍又因心臟主動脈根部破洞漏血形成血管瘤,歷經5個月,訪遍六所大醫院,求診十二位心臟內外科權威醫師,群醫都束手無策。
2020年12月,張沐妍進行人工血管根部置換手術、及心臟瓣膜更換手術,又於2022年,發生急性腦中風,她表示:「學會與病痛共處,就是最大的贏家」。。
由是,一個人雖然渺小,但信念可以使人變得無限偉大。張沐妍把苦難當成一種修行,進而逆轉自己的麻煩人生,以自己的親身故事作為藍本,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會,希望透過實際行動來安慰每一個破碎的心靈、撫慰每一個受傷的靈魂,不愧為「罕病多藝天使」,從全球各界推薦3124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3年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02-29178770、傳真:02-29178768、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不是抱錯的小孩
來到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身上都被烙印著形狀不同的胎記,而少數被神所精選的天使,被烙印僅有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記號,使他們在人之顯得突兀難以隱身,也迫使他們必須漸漸接受,才能使生命從絕望中蛻變重生。
張沐妍有一位哥哥及姐姐,從她出生那一刻,產房裡的氣氛很詭譎,當助產士將她從母親的肚子裡接生出來時,只聽見助產士喊了一句:「這個囝仔手很長!」
由於張沐妍的父親身高不到160公分,而奶奶也只有145公分的短小身材,鄰居看見182公分的孫女,開始議論紛紛、閒言閒語,總是對著奶奶說:「妳孫女哦?阿怎麼妳這麼矮?她麼這麼高?」。
小時候,她真的一度不相信自己是父母親生的。
直到1歲,她經常目不識物、走路跌倒碰撞,經眼科醫生檢查出雙眼水晶體嚴重脫位、弱視;心臟也在同時檢查出二尖瓣脫重、瓣膜閉鎖不全,被醫生確診罹患罕病「馬凡氏症」。
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第十五對染色體長臂上的纖維基因發生異常,造成身體結締組織紊亂,造成骨骼、心臟及眼睛的病變,大都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但亦有個別發生的發病例,若無家族史,即可能是染色體突變所造成,罹病率依國外的統計約為五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
憂傷的童年
她自幼體弱多病,又因身形比同齡孩子瘦高,求學時經常被取笑、捉弄、欺負,讓她成長過程飽受歧視與折磨,被同學取笑為「怪物」、「魔鬼」、「怪胎」。
幼稚園,是她接觸第一個小型社會生活,對自我價值的形象,不是建構在老師眼中成績優劣的評價,而是從同學嘴裡不斷註解在她身上成串的名詞和形容詞。
父母親帶著她四處尋求名醫診治,卻毫無起色,小學二年級進行第一次心臟導管手術,那一年曾被鄰居哥哥用石頭丟破頭送醫。
小學五年級身高已有172公分,是全家、全班,也是全校最高的女生,十分引人注目,被同學的孤立,內心的自卑和種種委屈,一度讓她想結束生命,有兩度自殘的行為,最終選擇逃學、遠離人群。
逃學四年,張沐妍幾乎躲在家裡睡到昏天暗地、獨佔電視遙控器、不用寫功課、不用考試、不用隨時會被羞辱嘲笑等痛苦壓力,如重獲自由的囚犯,她的心每天都在跳著歡慶舞。
逃避,似乎是最快速能解決問題的捷徑。
當日子隨著一天一天過去,無人管束的生活漸漸變得枯燥乏味,張沐妍體認到該面對的現實,不會因為閉上眼睛看不見而去改變,於是她努力想為生命找出口。
重回主耶穌懷抱.在信仰裡找回自己
張沐妍三代都是基督徒,奶奶和外婆都曾經靠信仰,讓疾病得醫治的神蹟,母親從小就教她禱告,也常常這樣跟她說:「妳要認真禱告,求主耶穌摸摸妳的頭,摸摸你的心臟,妳的病就會好了。」
當時張沐妍還沒有勇氣復學,請母親找一位英文家教老師,這位老師不是特教老師,卻因著敬神愛人的一顆心,是她生命第一個天使—真耶穌教會北投教會洪信德長老娘(郭畹蕙)。
每週一堂英文課,是她最快樂的時光,除了學習英文,郭老師還會邀請她一起禱告,也在每堂課和她談心,理解她的想法,肯定她的學習。
長久以來,生病的痛苦、上學的痛苦只有她懂,身邊的人很難理解她在說什麼,郭老師在她那段憂鬱年少生命中,從寂寞獨行的悲傷中帶離,開啟看世界的視野。
「妳不要都一個人啊,要不要去教會的初級班上課?那裡都是和妳同年齡的孩子,可以認識更多新朋友。」張沐妍帶著恐懼和猶疑,接受了郭老師的邀請。
張沐妍從老師身上,學習到相信的力量有多重要,也因老師的耐心陪伴、細心引導,再度願意踏入教會,回到人群,這一份理解,也奠基她日後從事教育相關工作時,對學生也能用一種孩子的角度,和眼光去同理他們的需求和想法。
人生所有的遺憾和缺口,因教會信仰的幫助、兄弟姊妹的陪伴、師長的引導、神的智慧和愛,讓一個原本臉上沒有笑容的孩子,體會了從未有的豐沛喜樂,學會堅強,建立自信,不再是別人眼中的怪物,也不再是她個人眼中的怪物。
在所有人個鼓勵下,張沐妍重返校園求學,逼自己參加比賽,練習站上舞台,面對評審和觀眾,克服人群恐懼,創下連續三年校內演講和英文背誦比賽,全校第一名。
二十八公分的傷口
19歲的張沐妍,在某日回台大醫院追蹤心臟。醫生看著X光片,發現不明物體已經存在多年,經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報告,確認脊椎神經上長出約十元銅板大小的良性腫瘤。
唯恐腫瘤持續變大,壓迫下肢神經,造成日後不良於行或癱瘓的可能性,很快就被轉診到神經外科主任的門診,排定手術日期。
當再度清醒時,得知背部劃開一道二十八公分的傷口,背部被撕裂的疼痛,彷彿手腳四肢被四個壯漢同時用力向外拉扯。
母親看著表情痛苦的她,心疼地問:「很痛是不是?妳痛就哭出來好了!哭出來就比較不痛了!」
張沐妍無奈地緊皺眉頭:「媽!我不能。哭了,身體會顫抖震動,傷口會更痛,我只能忍,幫我禱告就好。」
張沐妍事後表示,其實最教人難忍的,不只是背上二十八公分的傷口疼痛,是當臥病在床時,必須要把「尊嚴」放在一邊。
這年她就讀高一,暑假開刀脊椎,背部從此很難挺直,挺胸時背部總會十分疼痛,也造成她駝背和脊椎側彎的情況日趨嚴重。
半邊的永夜
高三那年,她右眼視網膜輕度脫離,醫生建議立刻接受手術,若不盡早接受手術將網膜貼平,待網膜完全剝落後就可能失明。
醫生告訴她,把視網膜貼平後,待它復原,就能裝人工水晶體幫助視力恢復。那是她第一次感覺眼睛好像有救了。沒有再徵詢第二意見,隨即安排了手術。
第一次右眼視網膜手術,手術時間原本預估一小時,卻超過醫生預估的三倍(四小時),原本以為輕度視網膜剝離,只要灌空氣頂住即可,沒想到她不但打了雷射固定網膜,再注入空氣支撐網膜,最後還是灌了油,加強頂住網膜。
離開手術房時,以為最艱辛的已經過去,其實苦難,才剛拉起序幕。
視網膜貼平手術後,前幾週是危險期,任何一個小動作,都可能引來視網膜剝離的風險,比如:用力打噴嚏、咳嗽、搬重物或突然冒出的水蒸氣,還必須忍受三到六個月「不能抬頭」的生活。
當時替她動刀的醫生非常年輕,紗布拆掉後,雖然原本只有0.1的右眼,本來就比左眼差,但開完刀的右眼,像打了馬賽克的世界,能見度只有朦朧的殘影。
待回診後,醫生告訴她眼睛內出血,必須接受第二次視網膜手術。
她當下才意識到,事情似乎不是她以為的這樣,著急四處去打探視網膜的名醫、輾轉求診四、五個眼科權威,得到的答案都是:「這隻眼睛已經壞了,救不回來了。」
因為台大醫生的態度一直保持:「一切都在正常範圍裡,眼睛狀態是走向復原。」,又告訴她「第二次手術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但除了這位醫生之外,其他醫生都說成功率是「零」,勸她不需多挨這一刀……
晴天霹靂的消息重重打擊,她懷著:「我的眼睛終於可以比以前更好!」,然而台大醫生當初的手術說明,沒有完全告知風險,也沒有宣布第一次手術失敗,堅決還要她動第二次手術。
當時已經沒有醫師願意再幫她開刀,但這位台大醫師說:還有百分之九十的機會可以貼平,於是帶著滿腹的痛苦和懷疑,賭上了最後一絲希望,接受視網膜第二次手術,也是眼睛的第四次手術。
紗布拆掉後,連微弱的光覺都消失了,如果早知道,開刀會失明,她情願一點一點的看不見,而不是瞬間陷入永恆的黑暗……
柳暗花明又一村
張沐妍強忍眼手術後的疼痛,努力聽著同學幫她錄的上課錄音,姐姐看見躺在病床上,還在準備大學聯考的她,關心的說:「妳不要考大學了吧!讀到高中就好了,讀書很傷眼睛……」
從15歲決定擦乾眼淚、重新站起的她,不會再逃避生命任何挑戰,亦不再輕言放棄想要的人生,回答姐姐:「我要考大學!不管再怎麼艱難,我都會盡全力去考,不能隨便放棄!」,她心想,她已經失去了右眼,更不能失去讀書的權利。
當她看見自己的名子,被列在「淡江大學歷史系」的榜單上,並沒有太多愉悅的心情,進入大學一年,費了很多力氣在適應單眼的生活。
只剩單眼的視覺,平衡會失去一些些。明明很想走直線,不知不覺便會走偏。
只剩單眼的視覺,世界變成了平面,腳下的台階很難辨別,每踏一步都有著即將失足的錯覺。
只剩單眼的視覺,飛蚊總是擋住視線。想看清楚書本上的字,要先將飛蚊引道一邊。
只剩單眼的視覺,鼻子只能看的到半邊。走路要靠右邊,才不會被右邊同行或突然超前的人影響。
只剩單眼的感覺,常傻呼呼拿著手電筒照著右眼,好想好想看的見,那怕只有微弱的光點……
歷史系的課業,加重張沐妍僅存左眼視力的負擔,要念的書和講義太多,常常吃力的苦讀到深夜,心中開始有了:「該不該升學?該不該休學?」的想法。
張沐妍大學時期的好友,邀她一起修「西班牙美學」,意外讓她對畫畫產生興趣,也得知這位授課老師有間畫室,畫室也有招收學生,她便每周坐上公車到台北民生社區學畫。
張沐妍和老師說明她的視力狀況、畫畫瓶頸等困難,這位老師非常溫和斯文,細心教導,他們決定第一堂課從炭筆開始,學畫形狀,但上沒幾堂,自卑感切斷了她和「畫畫」的連結。
「如果因為自卑感作祟,哪天再也無法用自己的筆觸—繪出眼中美麗的景象,會不會遺憾?」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她又去報名了一堂畫畫課,選擇拿起蠟筆代替白手杖,以手塗抹感受蠟筆厚度,呈現她眼中的美麗新世界,在畫紙上綻放生命的熱情,先後舉辦三場個人畫展:
2016年,第一場於彰化—舉辦「綻放Blooming illustration Exhibition」畫展。
2018年,第二場於宣藝術藝廊—舉辦「七個奇蹟 SEVEN MIRACLES」畫展。
2019年,第三場於酷馬廚房—舉辦「0.08 Seven」畫展。
張沐妍說:「我很謝謝大家給我的肯定,其實不是我創作這些畫,而是這些畫帶我去旅行,它們教會我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是可以從零開始出發的。」
四度心跳停止
因一場活動,從無到有,從企劃到執行,凡事要求完美的張沐妍,總是不自量力的過度操勞身體,某天午夜十二點心臟病發,用電子血壓計測量,心跳每分鐘是180下。
她三更半夜的搭計程車前往醫院,護士抬頭用很平常的問了句:「妳怎麼了?」護士會這麼問是因為沒有明顯的外傷,也沒有人攙扶,量了血壓發現數字不正常,隨即打了顯影劑。
藥劑隨針頭注入右手後,立即產生一陣熱麻,像通電般的電麻感火速爬升,只聽見床邊的醫生對她說了句:「忍耐一下,妳忍耐一下,待會就好了。」
她只在內心吶喊著:「天啊!醫生……是待會就好了?還是等等就死了?為什麼我比來急診前還要痛苦……」在那陣「瀕死之痛」過後,立刻得到了解脫,心跳也恢復正常了。
半年後的某個假日,右手再度插上針頭,醫生加強了劑量,藥效從前臂到上臂,再到胸前進入心臟,肺裡的空氣瞬間被抽光,胸口劇烈爆痛,臉部表情再度扭轉猙獰,這次醫生沒有叫她忍耐。
在她稍能喘息時稍能喘息時,趕緊追問醫師這個藥劑—究竟是什麼玩意。
醫生打了一個比方:「汽車引擎過熱時,妳知道要怎麼辦嗎?」
她說:「把鑰匙拔掉,等引擎冷卻後,再重新啟動」
醫生說:「所以,當心跳太快時,沒有辦法讓它慢慢地慢下來,就只能把它關掉,所以那個藥是種阻斷劑,作用是讓妳的心跳停止一會,等它再度啟動,心跳才能恢復正常。」
她說:「哦!所以我剛才心跳非常快嗎?我半年前急救大概是每分鐘180下。」
醫生查了一下病歷說:「何止180下?妳兩次進急診心跳都超過200多下了阿!」
寂寞的孩子愛唱歌
兒時就朗朗上口的「奇異恩典」,是張沐妍非常喜愛的讚美詩歌,每每唱到最後一句歌詞:「瞎眼今得看見」,總讓她心發酸、眼眶濕潤。
還有另一首「耶穌愛我」,她現今在哼唱還是會哭,因為曾以為神不夠愛她,經過多年終於明白,神的愛超越她所想的長、闊、高、深。
童年最忠實的玩伴,是音樂。她常常一個人唱歌,一遍又一遍哼唱喜歡的歌曲,在歌聲中趕走悲傷,沒有同伴的日子,唱歌才能讓空虛的心靈,暫時依附孤寂。
出社會後,張沐妍遇到幫助她甚多的上司—朱萬花小姐。
這位朱小姐以自身經歷,帶領視障藝人勇闖音樂殿堂,還為爭取一個平等的表演及就業機會而奮戰,是台灣第一位視障經理人,創造三千多場的舞台奇蹟,每年於新舞台舉辦售票的年度障礙藝術季,讓身心障礙者的演出,不被困住既定的悲傷形象下,博取同情的掌聲,以表演者的實力,向大家證明—只要努力,任何障礙就不會是阻礙。
在朱小姐的細心包容指導下,讓張沐妍發現自己潛在很多可能性。
在2009年9月,舉辦人生第一場個人演唱會「時光夢遊」、2015年舉辦第二場演唱會「聽生命的歌」和「享愛慈善音樂會」等六場,其中還創詞作曲,用歌詞訴說童年的悲傷:
寂寞的孩子愛唱歌 詞/曲 SEVEN(禾煦)
陽光瀟滿笑聲迴盪的操場
笑容在她清瘦的臉龐隱藏
幻想自由自在奔跑的慾望
是她夢裡最大的渴望
孩子們最誠實天真的眼光
是她不能逃避最受傷的綑綁
人們口中那最美麗的天堂
有沒有一個角落能讓她躲藏?
一顆心 怎麼也不懂 屬於生命的答案
孤獨裡 慢慢地走 孤獨地 慢慢尋找
寂寞的孩子啊 用歌聲趕走悲傷
寂寞的孩子啊 用眼淚寫詩啊
學會與病痛共處,就是最大的贏家
2005年9月,北榮醫院王主任為她做完超音波檢查,臉色凝重,建議她準備做心臟手術,主動脈擴張情況已在危險邊緣。
這次的手術意義和之前不同。
眼睛手術失敗,她的右眼失明了
脊椎手術失敗,當年可能就癱瘓了。
心臟手術失敗,她的命就沒了。
後來張沐妍並沒有留在北榮動手術,而是轉診到離家更遠的大醫院,求診為許多馬凡症友動過主動脈手術的朱醫師。
手術進行21個小時—更換主動脈血管、主動脈瓣膜、修補二尖瓣膜脫落,醫院家屬休息室螢幕上她的名子的狀態,改成了「恢復室」,家人看到這三個字幾乎喜的想要失聲尖叫。
「手術成功了嗎?」家人心急地問。
醫生說手術還算成功,但不易止血。且她的骨質很疏鬆,肋骨薄弱如紙,用機器撐開胸骨那麼長的時間,醫生擔心她的肋骨會撐不住,不知道要斷幾根,幸好都沒有斷。
張沐妍再次清醒意識恢復時,發現嘴裡咬著一根呼吸內管;鼻孔塞著鼻胃管;肚子上插著三根引胸腔血水的引流管,加上右大腿上的一共有四根。胸前從鎖骨下方到肚子上,一道二十七公分的開胸傷口,跟她背上那條疤成雙成對。右頸動脈、左手肘和右手背上都注射著點滴,這感覺像是被原子彈炸過,千瘡百孔,劇痛難耐。
我活了,卻又痛苦的想死。
神啊,請祢顧念我這個軟弱的靈魂吧!
有一度在肉體和靈魂上,她想放棄了,這麼多年,她不曾再有求死的想法,在加護病房如煉獄般的身心痛苦中,她不斷泛起「不如一死」的念頭」
歷經九次手術,四度度急性心律不整的急救過程,對於「活著」這件事,她有更深刻和透徹地察覺—必須更謹慎看待活著的每分每秒,才不會辜負生命給她呼吸的機會。
2018年4月,心臟主動脈根部因破洞漏血形成血管瘤,歷經五個月,訪遍六所大醫院,求診十三位心臟內外科權威,群醫都束手無策。
現今,她與六顆腫瘤共生,當中檢查出近10公分的神經囊瘤,考量手術風險高,故放棄手術,長期忍受腰痠背疼的痛苦,無法久坐或久站,只能靠止痛藥物舒緩。
2020年12月,張沐妍進行人工血管根部置換手術及心臟瓣膜更換手術,又於2022年8月,發生急性腦中風。
張沐妍表示:「學會與病痛共處,就是最大的贏家」。
馬凡不等於麻煩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之路,亦是必學的課題。面對病痛,有的人更積極地生活;而有的人卻萎靡不振。
然而,病痛其實是上天給予每個人的功課,只要大家學會與病痛共處,便能造就更完成的自己。
張沐妍已做過九次的重大手術,她坦言死亡並不可怕,因為真正讓人恐懼的,是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目的。
病痛雖然帶來身體的衰敗,但不甘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意念,完全抵銷了張沐妍對身體病痛的無助感,以下是她分享的一段話:。
馬凡氏症,奪走我健康的眼睛
馬凡氏症,奪走我健康的心臟
馬凡氏症,奪走我健康的骨骼
馬凡氏症,奪走我健康的腸胃
馬凡氏症,奪走我健康的童年
馬凡氏症,奪走我平等的學習機會
馬凡氏症,奪走我平等的工作機會
它,奪走我太多
但我不想什麼都沒有
我已經沒有健康ㄌ呃
所以我要更快樂的活著
它,可以奪走我的健康
卻不能奪走我的快樂
也不能奪走我擁有健康的心智
更不能奪走我擁有正能量的意志力
現在的張沐妍不僅成為一名畫家、作家、生命教育講師、更是全台第一位街藝表演的罕見疾病歌手,從監所、醫院、學校、社福機構、部隊、教會,並受邀至馬來西亞、澳門、中國大陸等國內外演講,迄今已逾850場,聽眾人數達150萬人次。
然而,不論是哪一個身份,她都以自己的親身故事來作為藍本,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會,希望透過實際行動來安慰每一個破碎的心靈、撫慰每一個受傷的靈魂。
2015年12月,集聚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幫忙,成功發行出版個人自傳《向麻煩SAY YES!》,其中包含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雷驤、知名作家小野、知名音樂製作人黃韻玲、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立法委員楊玉欣等名人推薦,文章還被選為高中國文閱讀測驗模擬試題。
張沐妍也在她的著作中提到:「我們的生命不斷在各種麻煩中迴旋;遇見麻煩、面對麻煩、克服麻煩,然後再度遇見不同的麻煩,直到你學會向麻煩Say Yes!生活就能從麻煩的紛擾中,得到不被擊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