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23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聽障跨國漫畫家—呂欣怡(Lu,Hsin-I)
聽障跨國漫畫家—呂欣怡(Lu,Hsin-I)
【用畫發聲‧畫愛世界】
一枝筆、一本畫簿,為我的無聲世界開了一扇窗。
                                                           —呂欣怡
以漫畫揚名韓國第一人
    呂欣怡出生於1991年5月30日,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生時臍帶繞頸,加上3歲的一場高燒等不明原因,造成雙耳失聰,終生攜帶助聽器,需藉由讀唇、口語訓練,才能和一般人對話。
雖然限制了聽覺,卻止不住呂欣怡的思想泉湧。
    從小學開始,她便把想像寄託在塗鴉裡,從國中開始,長時間苦思在漫畫稿紙前繪圖創作,不斷投稿作品至各平台,歷經多次的投稿退稿,呂欣怡終以筆名M蜥(Mlizard),於2016年以首部作品《聽見晴空的迴音》,正式成為漫畫家。
    近期又以一部作品《要是未曾相遇就好了》,進軍國際,翻譯成韓文,刊登在韓國知名SERIES、NAVER WEBTOON網路漫畫平台,精彩的劇情引起許多觀眾留言討論,成為台灣第一位聽障漫畫家。
    由是,對呂欣怡的生命而言,聽障已不是障礙,反倒成激勵,從小接觸接觸漫畫,以繽紛的想像、多元的世界,對漫畫創作情有獨鍾,亟盼作品拍成電影、出版實體漫畫書,鼓勵聽障人士,讓社會對聽障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見證漫畫不只跨越國界,更跨越身體障礙,用畫發聲.畫愛世界,以漫畫跨國揚名韓國第一人,不愧為「聽障跨國漫畫家」,從全球各界推薦3124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3年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02-29178770、傳真:02-29178768、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演講全校第一名
    呂欣怡是家中第一個孫女,從小備受疼愛,讓家人困惑的是,每逢過年過節,外頭劈哩啪啦的鞭炮聲,都沒有吵醒熟睡躺在床上的她,家人嘖嘖稱奇為大膽。
    一直到她一歲半,還是在說「嬰語」,沒有正確的發音,媽媽帶著她到長庚醫院檢查,結果得到最不希望的答案:聽力受損,必須配戴助聽器。
    不願意接受事實的媽媽,揹著她到台大醫院、馬偕醫院、榮民總醫院……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至於為什麼會導致聽力受損,有可能是因為高燒不退、基因缺陷、生產過程中臍帶繞頸等,一切都只是推測,醫生們都沒有給正確的答案。
    於是,媽媽費盡心思打聽口語訓練課程,透過聽障協會,得知龍潭有位專業的老師,每天下班從中壢到龍潭,歷經一年,呂欣怡學會了運用助聽器、學習發音。
    即使回到家,仍持續不斷的練習,身為老師的媽媽,每天訂閱國語日報,將報上的短文剪貼下來,一字一句教導呂欣怡唸,直到正確為止,媽媽表示在教導的時候,會將嘴型故意放大、放慢,因為聽障的小孩會看唇語,這是他們很自然的本能。
    另外普通人通常都認定—聽障孩子要就讀啟聰班或啟聰學校,但媽媽堅持送呂欣怡去常態學校上課,並經常告訴她:「眼睛生病,所以戴眼鏡;耳朵生病,所以戴耳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必在意他人眼光。」
    長期下來,因為媽媽耐心的教導,讓呂欣怡聽、說、讀都有明顯的進步,甚至在小學四年級和普通學生一起參加演講比賽,榮獲全校第一名。
立志成為跨國漫畫家
    呂欣怡在小時候非常安靜,總有無法融入人群的感覺,平日在褓姆家不吵不鬧,總是喜歡在角落靜靜看書、畫圖,褓姆還蒐集日曆紙,讓她利用背面空白處盡情揮灑。
    那時候國小很流行《數碼寶貝》,她就把家人或是周遭的人畫成裡面的角色,得到很多親友、長輩的稱讚,連學校的同學,都紛紛希望被她畫在圖裡,每天都期待她的新作品。
    媽媽為了讓呂欣怡的藝術天分不被埋沒,便讓她學畫、捏陶,捏陶是為了讓她的手更靈活,可以畫細緻的圖案,對現在的她日益受用,深受影響。
    呂欣怡回憶小學,每次下課回到家,不是寫作業、就是埋頭畫圖,直到有一天,媽媽帶她去租書店,店裡滿滿的漫畫書—震撼了她,借了人生第一本漫畫書《美少女戰士》。
    呂欣怡翻開漫畫,發現漫畫不像電視卡通是彩色的,只憑黑白線條,就能描畫出一個多采多姿的世界,有俊男美女以及浪漫的愛情故事,從此愛上漫畫,只要有機會去租書店,每一次去,都是滿載而歸的回家。
    呂欣怡省吃儉用的把零用錢,拿去買墨水、沾水筆、透寫台、網點貼紙等工具,為了加強能力,還臨摹許多知名漫畫家作品,還拜託爸爸、媽媽帶她去上電腦繪圖、漫畫等課程。
    呂欣怡表示:「畫畫是一種溝通,我一直試著用畫,與這個世界溝通。」
    漫畫的世界,讓呂欣怡發現:就算她聽力不靈敏、不善於表達,無法跟上朋友們的聊天速度,只要透過漫畫畫面,也能傳達自己的想法,展現自己構思的故事,藉此與人交流,立志成為漫畫家。
聽見晴空的迴音—夢想的開始
    立志成為漫畫家的呂欣怡,從國中便一直參加比賽,看似一路順遂會得到很好的成績,結果每次比賽卻一次又一次的落選,美術補習班的老師建議她:「多體驗人生,再當漫畫家也不遲。」
    當時日本出現國中生身分的漫畫家,呂欣怡對老師的建議,十分不接受,她心想:「同樣是國中生,別人都能做到,為何我不能呢?」她長大後,才明白—漫畫家不是說想當就能當,曾經一度想放棄夢想。
   後來,呂欣怡從臺藝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曾考慮嘗試設計行業,最終還是選擇與漫畫相關的日商公司,為了加強自身技能,還報名遊戲美術培訓課程,透過學習,重燃對漫畫的熱愛,於是她一邊擔任美術製作、一邊繼續漫畫投稿,繼續她的夢想之路。
    歷經12年,終於在2014年高雄駁二動漫祭,榮獲原創微漫畫得到第三名,緊接著在第一屆comico原創新作大賞比賽入圍,獲得連載漫畫的資格。
    表面上看似光鮮亮麗的漫畫家,事實上,其實體無完膚—提案常被編輯狠狠打槍,而編寫劇情不但要考慮各種細節、講究分鏡畫面的安排等,加上不熟悉的用詞與技術,讓她深受打擊。
    不僅如此,連溝通上也發生了一些問題,因為編輯常常都使用電話聯繫,雖然會讀唇語的呂欣怡,改用視訊或通訊方式聯繫討論內容,但還是常常會發生誤會的情況。
    於是,呂欣怡在討論的時候,一定會先準備大綱,讓編輯看到這些文字,然後問問題,這樣一對一的回答,加上中間編劇艾兒莎老師的協助,2016年完成了首部作品《聽見晴空的迴音》,轟動全台。
    呂欣怡當上了專職的漫畫家,反而讓爸爸、媽媽大吃一驚,她表示:「我一直都很認真說要當漫畫家,就算他們看到我一直投稿,還是以為我只是說說而已,現在父母非常支持我。」
自身經歷融入漫畫劇情─看清現實,才能勇敢作夢
    首部作品《聽見晴空的迴音》,描述聽障女孩圓夢的故事。
    呂欣怡回想自己的求學階段,生活充滿各種無奈和阻礙,如親友聊天,唇語讀不到,大家又沒耐心解釋;考機車駕照時被人翻白眼,說喊了很多次名字—沒人出來領駕照,環境音太吵或壓力太大,都會聽不見,這些問題,都需要被理解、接納,她透過漫畫中的女主角,真實呈現她生活的「困境」。
    殊不知網路上的留言、評論,讓呂欣怡質疑自己:「我真的適合當漫畫家嗎?」,深深感受到文字的殺傷力,對她影響極大,曾一度排斥碰觸漫畫、好幾次放棄夢想。
    呂欣怡的家人、朋友不斷支持、鼓勵,幫助她跨越這道難關,大阿姨鼓勵她:「人活著為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有粉絲私訊給她加油打氣,對她來說是再好不過的「強心針!」
    2017年3月8日《聽見晴空的迴音》,正式完結。
    呂欣怡花了兩年沉澱—審視自己的創作,也去吸取別人作品的優缺點,如參考漫畫格式、蒐集素材、思考人物關係,將這些經驗匯集整合,再度向編輯提案作品,卻屢次被拒絕。
    但皇天不負苦心人,意外接到LINE WEBTOON網路漫畫平台邀稿通知,並於2019年1月29日起,連載第二部作品《要是未曾相遇就好了》。
進軍韓國連載.盼作品拍電影
    呂欣怡不希望創作類型被局限,一改前作的陽光,創作《要是未曾相遇就好了》,這部作品結合近年關於恐怖情人,及分手後的情緒勒索等新聞事件,以校園為背景,走起懸疑、驚悚風。
    充滿懸疑氣氛的劇情,讓這部作品成功興起話題性,精彩的劇情,也深受讀者討論及稱讚,業者還將劇情翻譯韓文,刊登在NAVER WEBTOON、SERISE等韓國網路漫畫平台,成為台灣第一位聽障跨國漫畫家,收穫無數跨國粉絲響起的掌聲。
    呂欣怡表示,能在韓國連載作品非常感動,她先前就很希望作品能打入海外市場,才將故事設定為大眾日常生活所見題材,以減少海外讀者面臨的文化衝突,也非常感恩台韓兩方的編輯極力宣傳,接著於2021年,在LINE WEBTOON網路漫畫平台,發表第三部作品《假戲真做的我們》。
    擁有三部網路漫畫作品的呂欣怡表示:聽覺障礙,不再是無法突破的事,她不會放棄任何與世界溝通的可能,還要朝夢想前進,期許作品對讀者有互動學習激勵,並亟盼有朝一日作品被拍成電影、出版實體漫畫書,鼓勵聽障人士,讓社會對聽障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見證漫畫不只跨越國界,更跨越身體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