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22第25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拐杖牙醫—林易超(Lin,Yi-Chao)
拐杖牙醫—林易超(Lin,Yi-Chao)
【從後山行醫世界.實踐大愛無距離】
我之所以願意出去做,是因為每次義診就有一個很深的感動:拄著杖,也要走到有病人的彼方。
                                                            —林易超
從後山行醫世界
    花蓮林肯牙醫診所院長林易超,1963年出生於彰化縣員林鎮,十個月大時,因高燒不退,連續腹瀉,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生判斷希望渺茫。
    此時一位外國宣教士經過,看見瀕臨絕望的林爸爸,便主動為孩子禱告,奇妙的是一禱告完,林易超就開始退燒,病逝逐漸好轉,只是發覺自己左腳無力,被醫生確診罹患小兒麻痹。
    林易超家中四兄弟他排行老二,畢業於員林國小、員林國中、建國中學、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士、碩士,現職花蓮林肯牙醫診所院長、財團法人國際基甸會中華民國總會東區理事、花蓮牙醫公會理事、花蓮縣爸爸愛家協會創辦人。
    上帝雖然給了林易超殘缺的腳,卻賜給他一個聰明的腦袋,成為小鎮中第一位建中生、第一位牙醫、第一位在後山推動到宅醫療以及行醫世界的枴杖醫師。
    儘管林易超出入都得靠枴杖輔助行走,但局限不了行醫救人決心,大二開始每年參加教會舉辦的偏鄉醫療團,陸續跨島送愛蘭嶼、綠島;也跨海至青海、西藏;更跨國送愛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柬埔寨、肯亞等地醫療服務。
    不只如此,林易超更將醫療足跡,延伸至無法出門看醫生的身障患者,每周和護理師林淑儀等揹著四十多公斤器材上山下海,到身障患者家中看診,成為東台灣首位投入到宅醫療的牙醫師,亟盼能有更多年輕的牙醫師響應投入,讓到宅醫療在台灣普遍落實。  
    由是,林易超從事義診39年如一日,秉持「醫者父母心」情懷,以首位後山牙醫推動到宅醫療,還積極推動好爸爸運動—創辦愛爸爸協會,更跨島、跨海、跨國醫愛史瓦濟蘭等國內外,實踐大愛無距離,守護生命有尊嚴,不愧為「拐杖牙醫」,從全球各界推薦2954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2年第25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地址:231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打不起一劑300元疫苗的童年
    當時,林爸爸經營小生意,必須挑著扁擔翻山越嶺,到外地做買賣來賺錢養家。因為必須奔走工作,家中孩子都託付給祖母照顧。
    50年代的台灣,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醫療衛生仍相當落後,而小兒麻痺症在當時大流行。
    林爸爸知道這個疾病的嚴重性,在孩子出生後,也聽很多朋友建議,心裡明白應該盡快帶孩子去施打疫苗,但是一劑的疫苗需花費新台幣300元,幾乎就是他們家一個月的米錢。
    林爸爸礙於家計困難,同時也覺得:「自己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抱著這樣的僥倖心態,沒想到厄運竟然就這樣降臨,並且改變林易超的一生,林爸爸至今仍愧疚不已,畢竟再多的「早知道」,都已無法挽回從前的決定。
    當時,才十個月大的林易超,突然出現連續七、八天以上腹瀉、高燒不退的症狀,祖母帶他到一個鎮上的小兒科求診,被診斷為「不明熱流行」,並且打了針、吃了藥,但都不見好轉。
    擔心得手無足措的祖母,只得急病亂投醫,尋求民間療法,到廟裡拜拜求香灰,並泡水給孩子喝,眼看孩子病情越來越嚴重—小小的肚腹整個鼓脹起來,祖母才終於告知林爸爸這個噩耗,當林爸爸趕回家時,孩子早已奄奄一息。
    林爸爸趕緊將這病重的小孩,送到彰化基督教會醫院急診部,急診部的醫師也搖頭嘆說:「這孩子恐怕是回天乏術了……」
信奉耶穌神蹟重生
    連醫師都表示要放棄治療,瀕臨絕望的林爸爸既心痛又無助,不知道如何才能救回自己的孩子。
    此時,一位外國牧師剛好經過,看見這位痛苦的父親,便主動表示要為孩子禱告,求神醫治。
    原本六神無主的林爸爸,便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在牧師面前虔誠地向神祈願:「若真能保住我這兒子的性命,以後我們全家都會受洗、信耶穌!
    大概是林爸爸那發自內心的懇切祈求—真的被聽見了。林易超那連續十多天的高燒,竟開始慢慢退燒,奇蹟般地活了下來—神蹟,真的發生了!
    雖然是幸運地存活下來,但醫師也同時發現:「這孩子的左腳已癱軟無力」,確診得了「小兒麻痺症」。
    於是,林易超從一個天真活潑、正在牙牙學語的幼兒,成為一位只能在地上爬行的病童。
    面對這結果,林爸爸雖然滿心失望、無奈,但仍信守能承諾道教會去接受了洗禮,承為林家家族第一位基督徒。
    林爸爸是這鄉下傳統村子裡,第一個「信洋教」的人;而林易超則是村子裡唯一一個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
    從此,林家便常被村裡一些無知、惡毒的鄰居奚落、嘲諷,甚至更本末倒置,四處訕笑著:「就是某某人不拜祖先,跑去信洋教的後果!」
    但是,對林爸爸來說,這第二個兒子存在,正是基督所應許的。誠如《聖經》中的這一句話:「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篇127:3)
奮發上進的求學過程
    這段孤獨自卑、踽踽獨行的童年歲月,一直要到進入員林國小就讀,才開始有了轉變。
    小學三年級之前,林易超都被安排進入啟智班就讀;小學三年級以後,才得以回到普通班。
    林易超笑著說:「上帝雖給我殘缺的腳,卻又給了我這個還算聰明的腦袋,讓我在課業上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也因為成績優異,從此那些譏笑、瞧不起我,叫我『跛腳』的人,都不敢再欺負我啦!」
    1975年,林易超以員林國小「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光榮畢業,隨即進入員林國中。
    當年的國中生,如果想要升上好的高中,必須非常用功;為了拚高中升學考,林易超總是和大哥一起熬夜讀書。
    林爸爸看兄弟倆獨得這麼辛苦,為了獎勵孩子的努力,便經常買員林鎮有名的美食「謝米糕」給他們吃,對家境不富裕的林家來說,即使只是一般的小吃點心,都是得來不易的享受。
    這一份「謝米糕」,承載著父親對孩子滿滿的愛、疼惜與期許,即使林易超長大成人吃遍美食,仍然覺得記憶中那份美味,是獨一無而不可復得的。
    因著這樣的拚勁,林家兩兄弟都表現優異—林易超的大哥考上台中一中;隔年學校推薦林易超挑戰北聯,果然一舉順利考上建國中學。
    這在當時純樸的員林小鎮,可是一件大事,還登上了地方報紙,因為林易超不只是員林鎮「第一個考上建中」的孩子,更是同時榮登台中一中榜單的「雙榜題名高材生」。
    林易超清楚記得當時的情景,也永遠記得那份榮耀的心情,那時員林高中的校長還特地登門拜訪,並捧著獎學金,希望他能選擇員林高中就讀。
    但是林爸爸婉拒了校長的盛情,雖然知道兒子一但北上就學,就無法留在自己身邊,也不能和他天天見面,但林爸爸仍堅定地說:「我的兒子,就是要讀建中!」
小鎮難得建中生
    北上就讀建中後,林易超開始孤身在外租屋的生活,因為放心不下,林爸爸便拜託一位同鄉的教友—柯阿姨幫忙照顧,這位古道熱賜的柯阿姨,不只幫忙照看生活起居,也帶著他一起去教會。
    對一個從鄉下來念書的高中生來說,林易超也難免會產生一些退縮和自卑的心理,不管做什麼,都總是感覺放不開。
    林易超結交一群好朋友,同學之間相處也算是友善,很少有人故意拿他的腳開玩笑,為了要追上這群優秀的台北同學,常會猶豫著:「是否還要再將寶貴的時間奉獻給神呢?」
 ,常常浮現一個念頭:「這些寶貴的時間,與其去教會,不如我拿來多唸一些科目,還比較有用呢!」
    對於課業成績,林易超自己非常在乎;以林爸爸的角度更是如此。
    在林爸爸心中,對於兒子的殘疾,恐怕是永遠抱持著一份愧疚感,因此如果孩子成績夠好,就努力支持他,讓他未來的路能夠順遂平安。
    因此,在林易超級將面臨大學聯考的重要關卡時,林爸爸便義不容辭地決定北上陪考。
    林易超當年的第一志願是想考上醫學系,未來能當醫生。這是個分數門檻很高的目標,他的壓力一直很大;尤其林爸爸說要來陪考時,壓力又增加了。
    也因此,雖然高中三年一直拼命努力,但大考前一夜仍然緊張到失眠,最後分數竟不如預期,落到了高雄醫學大學的牙醫系。
    對於當年的林易超來說,這是人生中又一次重大的挫敗經驗,讓他沮喪好一陣子,甚至又想要重考一次。
    後來,是因為隔年的聯考更改規定,必須要加考物理,他才終於放棄重考,不情不願留在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就讀。 
  他苦笑說:「可別看現在的牙醫師非常風光、專業受肯定、收入也很好,從前那個年代,牙醫在鄉下都被人隨便稱作『仙仔』,不過就是一個可以替人拔牙、補牙齒的匠師,根本不算專業人士。
進入高醫大.活躍於社團
    林易超進入高醫就讀以前,成天埋首讀書,只希望能考進心目中的理想科系。
    他笑說:「進大學之後,我才提起勇氣嘗試拓展人際關係,甚至還連續擔任了三個社團的社長!這些忙碌的社團經驗,也培養起我日後領導統御的能力。」
    當時,林易超從沉重的升學壓力中解脫,心情正如出籠的鳥兒,什麼事情都想嘗試。  
    從前因苦讀而壓抑的個人興趣,比如寫作和文學欣賞,都在這個時期綻放光芒,林醫超說:「我其實一直好喜歡寫作,對文學有著莫名的熱愛,還曾經因此想轉讀中文系呢!」
    大學時期,林易超活躍於社團活動,也曾有過因未某堂課翹課太多,被教授當掉的紀錄,他從此學會在課業及社團活動中取得平衡的方式—從此不再翹任何一堂課,社團也一樣經營的有聲有色。
    到大學畢業時,林易超一人就收了三、四十束花,還得勞煩學弟妹幫忙拿,是當時校園裡的一號人物。
    「服務他人」,一直是林易超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主軸,這股力量促使他在獨立開業之後,決定在馬偕醫院和幾位同樣身為基督徒的牙醫師,共組「中華牙醫服務團」(CCDS),不只服務台灣離島,更將醫療服務推向海外的貧困地區。
無懼恐嚇發表「檳榔和口腔癌關係」的研發報告
    1987年,林易超從高醫畢業,因為不良於行可免服兵役,但又不想以「牙醫」為終身的職業,所以繼續攻讀牙醫學研究所,同時瞞著家人偷偷進入中台醫專和弘光醫護兼課,只為了圓自己的教師夢。
    當時,高醫牙研究所成立不久,一屆只收十人,林易超是第三屆的學生,其他同學都選擇熱門的「假牙」和「矯正」領域,只有他選擇冷門的「口腔病理。」
    一方面,無非是希望自己將來留在學校擔任教職;另一方面,就是當年林易超的指導教授—林立民教授,這位林教授也是基督徒,非常親切、愛護學生
    由於林易超非常敬重林教授,而他的專業正是「口腔病理」研究,因此林易超就跟著林教授進行以「檳榔和口腔癌的關係」為主題探究。
    一般只要一篇論文就可以畢業,但林易超為了留在學校留任教職,總共拼出三份論文,論文發表還曾被檳榔業者恐嚇過,種種努力就是希望累積學術實力,並或到校方的肯定。
    只可惜畢業那年,母校高醫並無專職教師缺額;最後林易超選擇到中台醫專任教,因為他有牙醫師執照,學校還特別發予「不開業獎金」,聘請他講授「口腔解剖學」、「口腔生理學」、「口腔病理學」等課程。
    當時林易超滿腔熱血,一心只想作育英才,想要有學術研究的地位,但交了兩年之後,發現目前工作和自己想像中的「學術研究」差距很大。
    林易超在班級授課中,漸漸發現自己對「臨床工作」其實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教導學生只能用非常初階的知識,無法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臨床工作,深感自己牙醫學術專業無法再持續。
    另外,林爸爸不斷地強烈要求,希望林易超能回鄉來,最後他終於放棄中台醫專的專任教職,回員林老家開業。
    但他也尚未放棄自己的學術夢想,仍維持中台醫專的兼課工作,而高醫也請他回去兼課,就這樣每學期不間斷地南北奔波,就是為了不放棄自己的教學夢。
    到頭來,因為診所業務日漸繁忙,患者越來越多,從員林到中台上課,來回總要花費3個小時,才逐漸慢慢停止。
    從抗拒牙醫開始,轉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牙醫的本行,林易超自己也覺得:「當時的作為,就是一種對虛名的追逐吧?」人總是無法滿足於自己已擁有的。
遇見真愛.攜手返鄉
    林易超在風光活躍的大學社團期間,身邊自然不乏有好感的對象,但是他仍然沒有拓展自己的感情世界。
    林易超苦笑說:「當年的我,外表看起來是意氣風發,但心中其實還有一塊陰影。那就是從小累積在心中的自卑感,總是一直存在著。我會害怕挫折、害怕被拒絕,更是怕丟臉。」
    一直要到大六時,他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實習期間,認識了當年也在彰基擔任護理師的朱育範女士;但也是等到自己畢業,有了正職工作,才終於敞開心門,向前跨越一步。
    直到現在,林易超仍驕傲地說:「看看當時候的林師母,多麼漂亮、多有氣質!」隨時隨地,他都能從皮夾裡抽出妻子的照片,疼愛之情,溢於言表。
    回憶起當初相識的情景,五官娟秀、氣質優雅的林師母害秀笑著說:「唉唷,真的一點都不浪漫耶,因為我可是躺在他診療椅上、張大著嘴巴的病人啊!」
    林師母原本只是牙齒不舒服,想就進掛個號、處理一下就結束,沒想到這一掛號,就成就了這牽掛一世的夫妻情緣。
    林易超的腳雖然行動較不方便,但還是可以靠己力獨自行走,因此面對他的追求,當時的育範女士並不排拒,也願意讓彼此有更進一步的相互理解空間,而隨著交往時間越久,身邊的人也浮現一些不同的聲音。
    「妳確定嗎?有考慮清楚了嗎?」對於是否要許下終生的約定,育範女士始終感覺搖擺不定。
    某一天,當育範女士翻讀經文,看到這一段話—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創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紀》2:18)這文字如神諭注入她心裡,為紛亂的陰霾注入一道天光。
    靜下心來,她反問自己:「妳願意嗎?」「是的,我願意成為他的幫助者!」
    婚後,育範女士辭去醫院的工作,隨著林易超返鄉開業,成為人人羨慕的「林師母」。
   然後,三個孩子接連出生,她一邊養育幼兒,一邊操持家務,同時也還要協助診所庶務,在婚姻生活中,有新婚燕爾的甜蜜,有孩子帶來的快樂與驕傲,也有育兒操持的辛苦,所有家事,都由她一手包辦,不假他人。
    她回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先生在一樓診間看診,自己在樓上一邊忙著家事,一邊還得緊急處理小孩的吵鬧,以免影響樓下的看診工作,經常面臨兩邊無法協調的衝突與壓力,有時候小玩鬧過頭,林易超便會衝上樓來「處理啦!」
    林師母說:「他是一個要求完美的性格,加上性子比較急,什麼是想到了,就總是要趕快做好。」畢竟,是間哪對夫妻不會有些爭執呢?為了圓滿一個家庭、為了孩子們,也為了那身為「幫助者」的初心,她決定積極面對。「不過有時候,他真的是很凶又很固執!」林師母忍不住又好笑起來:「所以我就算了啦,不然也真的是沒辦法。」
    就是那溫柔又充滿包容的笑意,讓這個家庭能夠隨時調整、找出彼此最適合的步調,共同牽手走下去。
跳脫牙匠.濟世助人
    林易超婚後,便應父親要求,返回員林老家開業。接著三個孩子陸續出生,診所的工作也越來越忙碌。
    因為看診人數多,收入自然優渥,確時也算是「光宗耀祖」,能讓父母親感到光榮和驕傲。
    從旁人眼中看來,林易超已儼然是社會定義中的一位「成功人士」,但他卻說:「當時那樣忙碌著,收入自然是很好的。不過,我心裡卻一直感覺,還是少了點什麼……」
    林易超仍然覺得自己只不過停留在傳統「牙匠」的層次,沒有辦法達到心目中理想的「濟世助人」角色。
    因此,隨著孩子長大就學,他也加入孩子學校的家長會、牙醫師公會、員林鎮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等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及衛教推廣活動。
    林易超深感員林當地,口腔衛生保健的相關知識實在不夠普及,便在當地開設「口腔衛生保健種子教師培訓班」,也積極在全國推廣「國小兒童潔牙觀摩比賽」,只要有單位來邀約,他從不推辭,不遺餘力地推動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希望能帶動整個地區的行為改變。
    當時地方政府注重衛生,便成立「員林鎮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其中因為林易超的專業與堅持,被重任第一屆主任委員,成為員林地方上,受人尊敬的一位牙醫師,還榮獲省主席宋楚瑜的接見與頒獎。
    1994年,在台北馬偕醫院十樓禮拜堂,林易超和十幾位志同道合的牙醫友人們成立「中華牙醫服務團」,一開始只在台灣偏鄉離島進行牙科義診服務,直到隔年台灣全民健保開辦後,便轉往海外,提供義診服務。
    這顆「服務」的種子,早已在林易超心中深植許久,如今終於準備開花、結果了。
初為人父的遺憾
    林易超為了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他像跑馬燈似地,停不下腳步,總是非常賣力工作—從早到晚,一周工作十八個診次(一診三小時),若有公益活動邀約,也從不拒絕。
  林易超心裡琢磨著:「只要能提供家人小康又美好的生活,這些辛苦非常值得!孩子們將來也會因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與有榮焉吧!」
  平常工作忙碌的林易超,每逢假日總是把握全家人出遊的機會,一起遊山玩水、吃喝玩樂,遇到長假更會精心設計行程,讓全家人一起出國旅遊去。
    由於林易超喜歡開車載著全家人出遊,特意尋找、委託汽車代理商—進口一輛日產公司七人座休旅車(Nissan Quest),當時在彰化員林地區,可謂獨一無二。
    林易超為了享受剛買的新車,幾乎每個周末都是往外跑,對於帶著全家人出遊所需花費的金錢,總是不吝嗇,國內眾人皆知的旅遊景點或名勝,一定都有他們造訪過的足跡。
    當時林易超滿心以為全家人想必是充滿快樂,但是結果出乎他意料之外—妻子對他吐露心聲,感嘆地說:「我們明白你非常用心在安排旅程,可是開了那麼久的車,到了目的地還是只有我們母子一起在玩,你根本已經累得沒有力氣陪伴我們了」。
    享受長途駕駛過程的林易超一算,僅僅周日一天的旅程,扣掉來回車程,再扣掉休息的時間,其實他只剩下開車看沿路風景、和家人吃一頓飯。
    林易超回想當年的自己,就只是把個人對旅遊的興趣,強加在家人身上,這不算是「真正的陪伴」,平日裡總是忙著從早到晚的門診工作,而假日就奔波在旅途勞累的駕駛之中,不曾為孩子們講過一次睡前故事、陪他們讀過一本繪本,都交由妻子一手包辦。
全家同行.島內移民
    孩子長大就學之後,林易超對孩子的課業表現也有所期待,特別他覺得大女兒聰明伶俐,心想她未來前途必定無可限量,對她要求也特別嚴厲。
    直到大女兒升上國一,開始發現她有一些地方不對勁—情緒控管能力越來越差,對弟弟妹妹沒有耐心,甚至還會經常吵架,放學回到家總是把自己關進房間裡,不太愛理會家人,成績表現更是直線滑落。
    當時林易超與妻子以為大女兒的狀況,就只是一般青少年常見的「叛逆期」,但後來發現她的身心狀況,並非單純的叛逆期,身為父母面對孩子受苦,真是心疼又無奈。
    林易超為了減少孩子壓力根源,和妻子認真思考—為孩子換一個新環境,希望孩子都能健康平安地長大,於2005年7月舉家移居花蓮。
    林易超因緣際會下,在花蓮教會認識當時門諾醫院的黃文雄院長,在黃院長的邀請下,他進入基督教門諾醫院牙科部服務。
   對於舉家移居花蓮,林易超非常感恩他的太太,一起承受家裡龐大壓力,那時他經常搭飛機往返花蓮和台中兩地,在旅途中,常常有一首歌浮上心頭:〈張三的歌〉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
      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
      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
      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們一起啟程去流浪
      雖然沒有華廈美衣裳
      但是心裡充滿著希望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看一看
      這世界並非那麼淒涼
      我們要飛到那遙遠地方望一望
      這世界還是一片的光亮
    為了摯愛的孩子,林易超毅然決然放下一切,帶著妻子和孩子移民到花蓮,幾年後孩子的身心狀況逐漸穩定,他們也終於得到長輩的諒解,在神的引領下,度過最艱難的時期。
為人人打造一口能啃骨頭的好牙
    林易超開始在花蓮行醫之後,深刻地感受到一般民眾對牙科醫療照護的迫切需要,為了提供更即時、便捷、更直接的醫療服務,三年後他決定離開門諾醫院,把員林「易超診牙醫診所」的業務完全結束,再將所有的醫療設備和器材搬遷到花蓮來,重新開設「林肯牙醫診所」。
    很多朋友,都曾好奇地問林易超:「為什麼要把診所起名叫『林肯牙醫診所』呢?」、「是不是因為你很崇拜美國的林肯總統阿」、「這個名子好像是很普遍的菜市場名子欸?」面對諸多疑問,他總是不斷且堅定的告訴他們:「這是上帝給我的『啟示』」。
    林易超表示:「我姓林,我在上帝的帶領之下搬到台灣的東部,遷移紮根,重新生活。帶著一顆無比謙卑、誠懇的心智,我想開墾一片屬於花蓮人的牙醫新天地!我肯追隨上帝賜給我的命定和亮光,我肯拋棄從前一切自私自利、自以為義的舊生活,我肯以認真、負責的精神來提升專業技術。而我診所最終的目標,就是要為每一個來求診的病患,打造出一口能啃骨頭的好牙齒!」。
    所以「墾、懇、肯、啃」這四個字,就是林肯牙醫診所的由來,也是他們診所的精神指標與宗旨—「用心真心您每一顆牙齒」,不只是他對自己工作期許和督促,更是他們對每一位患者無比誠摯的承諾和保證。
    林易超希望自己能對病患付出更多關懷,建立友善的醫病關係,在感受到花蓮偏遠地區病患遠道求醫的的辛苦之後,他更加體認到自己成為一位牙醫的命定,不適只為了賺取金錢的酬勞而是那份可以幫助別人的使命。
海外義診.心靈富足
    自從1995年3月,台灣全民健保開辦之後,林易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牙醫師成立「中華牙醫服務團」,便決定將原本在離島及偏鄉的義診服務目標,轉往海外,第一次的海外義診,便是前往尼泊爾第二大城—波卡拉(Pokarry)。
    這次義診的從加德滿都出發,還要花費八個小時的翻山越嶺才能抵達,所有團員全擠進一輛非常老舊的交通車內,行李則通通得往上扛,綁在車頂上。
    林易超形容::「這段漫漫長路,很像我們台灣的蘇花公路,都是狹窄崎嶇的山路,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湍急的河水,而且路況極差,顛頗不平,每次車子經過路面的凹凸處,速度稍快時,所有人就會從座椅上彈跳起來!」
    就這樣一顛頗搖晃,林易超一行終於抵達波卡拉,舟車勞頓的旅程終於結束,大家都誠心感謝上帝保守,讓他們能夠到達目的地—照亮生命小學,這座小學是由年齡101歲愛主老弟兄捐贈土地,再加上大家的捐款所建成,成立這間小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偏遠山區的兒童也有機會接受教育,並且認識上帝。
    隔天一大早,許多病人都光著腳丫排隊等候,有些甚至從遍布碎石子的山路上走了快兩個小時,這些來看診的病人,有許多都是生平第一次接受牙醫的治療。
    另外,他們還去另一個關懷點—位於尼泊爾南邊的奇旺莎拉孤女院,這間孤女院是由一位浸信會牧師所成立的機構,據說是當初牧師不忍心讓貧窮家庭的小女孩被販賣到印度去,而成立這個專門收容女童的兒童之家。牧師和師母不按細心照顧她們生活起居,還提供這些孩子受教育的機會,並且藉由信仰,撫慰女童們受創的心靈。
    到目前為止,林易超已參加了兩趟尼泊爾、兩趟青海、兩趟肯亞、一趟印度、一趟緬甸海外義診,促成願意在花蓮地區接下長照2.0版計畫中的「牙醫到宅醫療服務」工作,他堅定相信〈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0節中耶穌的訓勉,要「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
    林易超回首來時路,他想幼年時上帝讓他從重病危急中存活下來,必有祂的美意。「牙醫」是他一生的使命,他會繼續奮鬥,在往後的日子裡,努力奉獻及服事,活出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命定。
到宅醫人也醫心
    2017年,在一次例行的花蓮縣牙醫師公會理監事會議當中,當時的理事長曾提及:「健保局方面,希望花蓮的會員醫師們,能協助突破目前花東地區的牙醫到宅醫療服務依然掛零的窘境」。
    林易超記得當下,大家彼此面面相覷,完全沒有人想接下這項任務。當時的他心裡卻浮現一個念頭:「多年以來,我一直不間斷參與海外義診的牙醫服務,那麼在自己國家內的到宅醫療服務,應該不會比去落後國家義診條件差吧?」
    林易超眼看著大家保持緘默,他心中那份雞婆心和正義感,卻已按捺不住使他舉手發言表態:「我願意做一個拋磚引玉的先驅者,希望成為後來加入者的示範,為他們鋪路」。
    鄉間小路彎彎繞繞,他們抵達今天第一個案家—銅門村的阿明家,到宅團隊進入屋內,穿上隔離衣後,立刻開始分工,林易超忙著開電腦、檢視病歷,同時也和阿明的妻子關切著:「阿明的健康近況如何?」、「上次教導妳潔牙方式,有沒有好好照做呀?」
    在診所的治療椅上,燈光、器械一應俱全,做任何治療都輕鬆順手,但到宅醫療操作時,連最簡單的口腔例行檢查,都變得不容易。
    基於「全人關懷」的精神,林易超的團隊除了照顧病患,也要關懷、送溫暖給照顧者。他看著阿明的妻子笑容靦腆、身形清瘦,要照顧高壯的臥床丈夫,其實非常辛苦,當護理師請阿明的妻子上前,示範一次照顧阿明口腔的清潔方法時,所有團隊成員才發現—她自己的上排牙齒,幾乎都掉光了,這就是居家主要照顧者的辛苦……
    林易超期許自己醫療團隊進入病人家中時,不但能照顧病人,同時也積極關心陪伴者,一方面進行口腔衛生教學,一方面也對家屬噓寒問暖。希望這份短暫的相處時光,能讓陪伴者感受到被關心、被重視,知道自己仍被支持著,可以繼續走下去。
    因此,林易超的團隊總是很有默契,在看診結束後,團員就會自動邀請家屬圍攏過來,在病床邊一起真誠地禱告著。
    那輕柔而溫暖的禱告聲,是他們對病人和家屬的真心關懷,也是對「牙科到宅醫療」這項工作的熱忱與心意。
推動好爸爸運動—創辦爸爸愛家協會
    爸爸活過來,家就活了。
    對林易超來說,身為「父親」和「醫師」,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角色。
    「醫者如父」、「視病猶親」這件事,他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領悟,但是在家庭中的「父親」角色,卻使他一路走的戰戰兢兢,至今仍覺得充滿挑戰性的人生任務。
    從小,父親對林易超來說,就是一個威權的存在,因為林易超年幼生病,導致左腳殘疾的關係,父親對他算是比較寬容、疼愛的,但是發起脾氣又大又兇。
    以前傳統的父母,哪會講求跟孩子的溝通技巧?孩子若是做得不好,自然是要狠狠地管教,當林易超逐漸長大後,心中對於父親那些負面的語言,已經感到難以忍受,幾乎沒有心靈的交流,甚至有時候還會頂嘴反抗,最後不歡而散。
    隨著年紀增長,林易超也成家立業,開始和父親的關係也有慢慢改善,努力回應父親的期待,在家鄉開業、成家,讓他兒孫滿堂,為了表達他的孝心,還特地買了一台父親心儀已久的Volvo名車,不再總是和父親頂嘴。
    2010年11月底,「台灣推喇奴爸爸學校」借用當時教會的場地,林易超被宣傳單上的一段話吸引住:「爸爸是最有力量的男人!甚至有人形容爸爸是全世界最有力量的人」、「你無法選擇你的爸爸,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要當一個什麼樣的爸爸!要知道你的力量,也就是你的影響力有何等的大!」
    林易超好奇這樣的課程究竟要教些什麼?實際參與、深入了解之後,他便不禁被這樣的課程深深感動。
   「爸爸學校」是藉由精心設計的課程,在聖靈的引導中,幫助爸爸們能說出心裡的話,也可以在輕鬆、沒有妻子在場的環境下,能被在場的弟兄們同理、了解和接納,並相互激勵。
    全部四堂課的內容架構,是基於《聖經》所賦予爸爸「先知」、「祭司」、「君王」及「傳承」角色的觀點,幫助爸爸們在家庭和職場中,能夠稱職地扮演各樣的角色。以上帝的教誨為本,讓俗世中的爸爸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好好地經營「愛的關係」,發揮領導的功能,並留下有正面影響力的傳承。
    爸爸學校的最後一堂課和畢業典禮一起舉行的,必須邀請自己的太太或家人們一起參加,當林易超得知得在眾人面前大聲讀出他寫給妻子的一封信,心中惴惴不安;沒想到一開口,讀不到兩三句話後,竟然一陣鼻酸和哽咽,淚水奪眶而出,勢如潮水,啜泣了起來。
    爸爸學校課程要結業前,最後的一個儀式就是為妻子洗腳。
    「洗腳儀式」代表著一種決志,期許所有學員從今以後,在人生的下半場,都會有所改變。課程結束後,不再是單純接受別人的服事,而是要去服事他人;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著主耶穌愛的力量,去堅定帶領家庭的決心。
    第三十八屆「推喇奴爸爸學校」課程,2010年11月28日正式結業,從此林易超決心回到上帝的話語中,挪去對孩子們的自私期待,不再追求世俗價值觀,學習用上帝的眼光看待孩子。
為所有爸爸加油
    林易超從「推喇奴爸爸學校」結業之後,得到了很大的感動和啟發,也非常希望能和這一群愛主的好爸爸們一起服事、一起成長,積極參與花蓮地區爸爸學校的推動,包含美崙浸信會、博愛浸信會、花蓮靈糧堂、花蓮真理堂、台東浸信會,甚至首次進入慈濟大學校園分享。
    基於這樣的感動、熱情和使命,林易超有決定正式成立花蓮本地建造爸爸事工的相關社團,他感謝上帝的開路引領,一群爸爸同工們組成了「協會推動小組」,排除萬難、多方奔走,在百忙之中從擬訂宗旨、章程,終於在2014年9月29日正式獲准登記成立。
    而林易超也經由理監事大會全體無異議通過,成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爸爸愛家協會」第一任理事長,帶領眾爸爸們共同開啟協會的事工運動,現今依然持續推動這樣的屬靈教育。
    「花蓮縣爸爸愛家協會」的宗旨,是要建造、幫助與鼓勵爸爸們,讓爸爸們有能力帶領、守護、管理及傳承家庭的價值,進而把幸福帶給家庭;理念是要尊榮每一位父親,無論他是否信奉上帝,同時積極推展「好爸爸運動」。
    在「爸爸加油站」(88 Power Station)裡,每一位參加的爸爸,都能藉由課程中所經一設計的男性話題彼此分享。每個人都能夠被同理、了解,也能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說出積壓在心裡的話,並互相激勵與支持,引發內在的自我省察,進一步思考在「家庭」與「職場」中,如何能更稱職地扮演「人父」、「人夫」、「人子」及自己的「工作崗位」,進而領受真理,並在愛的團契中享受著愛。
    這個課程當初帶給林易超的悸動和幫助,還依然留在他心頭,也因此「爸爸加油站」的教育工作,就是他現階段的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推動目標。
    林易超和所有同工,都期許這樣的屬靈教育,可以從花蓮出發,進一步推動至全台灣各地,這是結合宣教復興與轉化的運動,是聖靈與禱告的運動,更是民基督徒的運動。
林易超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兼任講師
中台醫事技術學院牙體技術科講師
彰化基督教醫院牙科醫師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牙科特約主治醫師
美國P.O.S齒顎矯正學會會員
台灣臨床口腔矯正學會會員
易超牙醫診所院長
現職:花蓮林肯牙醫診所院長
國內義診:1982年至1985年,台東、花蓮、新竹、蘭嶼等偏鄉地帶。
海外義診:2005年起迄今,足跡遍及中國青海、西藏、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柬埔寨及非洲的肯亞與史瓦濟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