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8第21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乳癌救星-張金堅(Chang, Chin-Chien)
乳癌救星-張金堅(Chang, Chin-Chien)
【全方位的癌友照顧者‧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我的人生因為這樣長了歷練和智慧,有了實戰的經驗。
                                                    —張金堅
   現任台安醫院總顧問、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儘管從小在赤貧家庭中成長,但人窮志不窮,他懂得有效的利用各種艱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以樂觀的態度面對逆境,永遠保持謙卑的學習態度,努力向上。     
    為了生病父親的盼望,他立志習醫,最後成為一位全方位的癌友照護者,持續關懷、照顧病友離院後的生活。他在1996年成為最年輕的台大外科部主任,對內積極推動外科教學,每週帶領醫師慢跑—保持同仁持久開刀的體力,還提出的外科核心100課程,經過二十年,現今仍是實習醫師進入外科臨床工作的入門課程。對外他熱衷於預防醫學與衛教宣導,提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病一家,服務到家。
    張金堅深受到恩師陳楷模教授的啟發,先後創立「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中華民國玫瑰之友(造口)關愛協會」,成為乳癌和大腸癌病友的支持依靠。病友團體之外,張金堅也創立跨科別的「台灣乳癌醫學會」、「台灣血管新生學會」與「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也曾擔任「台灣消化外科醫學會」、「台灣外科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等多個學會理事長;更先後榮膺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院長、台中澄清醫院院長等,帶動各項醫療評鑑特優,嘉惠各種病患。
    張金堅終身以乳癌防治為志業,五十年如一日,對癌症醫療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先後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癌症醫學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不愧為「乳癌救星」,從全球各界推薦2616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18年第21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本會隨時歡迎全球各界推薦努力、愛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推薦專線:02-29178770、傳真:02-29178768、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明德路52號3樓、網址 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人窮志不窮
    張金堅出生的前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因此他的成長年代,正是戰後經濟最艱困的時代。他的祖父輩是苗栗後龍附近的農業家庭,生活清苦。因此父親張萬發年紀輕輕就決定離鄉背井到台中打拼,希望尋找其他的工作機會。在他父親的努力下,他得到了台灣鐵路局的工作,從最基層的司爐做起,後來慢慢從司爐升到司機,最後是辦事員退休。
    父親勇於開創、勤懇務實的精神,也深植在張金堅與其他手足的心中,成為他們奮發向上的動力。
    父親很鼓勵他們讀書,尤其因為自己學歷不高,也沒有家世背景,更體會到需要透過教育與擁有專長,才有能力獨當一面,或許感受到父親的遺憾與期盼,子女們都很爭氣,各個都很會讀書。
    原本課業表現不佳的張金堅也在二哥的教學下突飛猛進,在1958年自台中國小畢業後,一舉考上第一自願—「台灣省台中第一中學」。
父親重病‧習醫種籽
    張金堅自小學五、六年級開竅之後,成績就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即使在人才眾多的台中一中,他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初、高中成績都很好,年年都領獎學金,免學雜費,多少幫家裡減輕了一點經濟負擔。
    青春無憂的中學生活,在發生他父親生病的那一刻開始蒙上陰影。張金堅的父親開始咳血,檢查後是開放性肺結核,就被送到彰化八卦山的療養院所強制隔離。
    那段日子,父親生活很寂寞。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如果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父親說這話時的神情,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他腦海中,習醫的種籽就此埋藏在他心中。
    因為父親的那番話,讓他心裡一直有一股使命感,希望能盡力完成父親對自己的期待。他描述當時心情:「那時候看著爸爸生病時所受的折騰、痛苦跟不適,連帶心理上的折磨與情緒低落,做子女的看在眼裡也不好受。我就覺得自己如果讀醫,就能夠把病人醫治好,解決這些痛苦,漸漸產生一種使命感。」
    這樣撐了一年,1965年9月張金堅終於如願成為台大醫科的新鮮人,最高興的人當然就是父親,但當時父親的病情已經很嚴重,在醫科的大一暑假,父親病逝,雖然沒能來得及看到張金堅成為醫師,但起碼看到他考上了醫科,這是父親最大的安慰。
穿上白袍後的挑戰
    到七年級當實習醫師的時候,開始覺得外科很實用、有效率。於是因為父親肺結核而立志當醫師的張金堅,從最初想成為內科醫師,慢慢地轉而對外科產生興趣。
    1972年畢業後,張金堅把握機會,積極爭取競爭激烈的台大住院醫師訓練名額,最後終於被錄取,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珍惜這意外的機會,戰戰兢兢地執行每一項被交代的工作,絲毫不敢有任何輕忽大意。
    或許就是因為張金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住院醫師第一年,他的身體就出現了狀況,照了胸部X光檢查,發現有一點肺結核,這當中有一陣子咳嗽得很厲害,所以曾經想要轉到小兒科、婦產科或耳鼻喉科。外科住院醫師的工作量與壓力比其他科都大,擔心自己的身體無法負荷,再加上父親因結核病而過世的陰影,讓他打了退堂鼓,一度想要放棄。
    這個關鍵時刻,師長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力量,都鼓勵他留下。從師長身上感受到對自己之前努力的肯定,與真誠的關懷、挽留之意,讓張金堅重新省視自己,進而下定決心,不在徬徨。於是張金堅聽從師長的建議休息了兩個月,結核病的初期症狀在服藥後也都痊癒了。重新回到外科崗位上的張金堅,再也沒有自我懷疑的阻礙,一路勇往直前。
始終不變的精神支柱
    當總醫師是最忙亂的一年,張金堅在那年也與小六歲的夫人蔡愛真完成了終身大事,蔡愛真是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的學生,岳父是蔡深河是雲林北港諸元內科醫院院長,曾經獲得第四屆醫療奉獻獎的殊榮。
    張金堅創立的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以當年諸元內科醫院的創院宗旨做為基金會的創會宗旨—「本院以智慧與互信為創院之基礎,以哲學為骨架
,以科學為肌膚,慈悲貫穿其間,並用藝術美化之。」,要將岳父蔡深河的行醫精神與理念傳承下去。蔡深河畢生的身教,對張金堅與蔡愛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夫人不只以其藥學的專業背景幫助許多的病友,更親自擔任總監的重任,成為這些年來基金會得以成功運作的靈魂人物。
研究癌症的起點
    1977年張金堅終於在台大外科當完總醫師準備升主治醫師,但台大主治醫師當時沒有缺額,於是與當時四位總醫師就一起就近到中興醫院服務,同時擔任台大兼任主治醫師。在中興醫院服務一年後,剛好1978年台大醫學院成立臨床醫學研究所,開始招收首批博士班研究生,張金堅還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台大,於是他決定去報考,藉此機會回到台大。
    他在臨床醫學研究所的兩位指導教授也成為他研究癌症的起點:一位是基礎指導教授董大成,另一位是臨床指導教授陳楷模。
    1980年長期關注癌症問題、致力癌症研究的董大成,發起成立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張金堅幫忙居中聯繫,從事學會的籌備工作。
    至於臨床指導就受陳楷模,從張金堅還在當醫科學生的時代,陳楷模就已經開始做小腸大量切除後的研究,成為他的博士生後,張金堅當然就跟著做這方面的研究。受到陳楷模的影響,張金堅日後也選擇傳承老師的專長領域—乳房外科與大腸直腸外科。
    因為博士班的兩位指導教授都在進行關於免疫學的研究,耳濡目染下,張金堅也真的對免疫學產生了興趣。那段時間也是台灣對免疫學與癌症研究剛起步的階段。
參加中沙醫療團與前往美國進修
    1983年博士班畢業後,張金堅馬上又面臨失業的難題,當時政府鼓勵台大配合國家政策,只要願意去沙國服務的醫師,一年或兩年期滿回國就可以升任台大醫院的主治醫師。於是畢業後沒幾個月,他就加入了中沙醫療團的行列,攜家帶眷到沙烏地阿拉伯服務了一年。
    從沙烏地阿拉伯返台後,張金堅雖然佔有台大醫院主治醫師的缺,但暫時沒有教職的缺,這時剛好國科會有補助出國留學的公費計畫,張金堅決定先出國進修。師承陳楷模,張金堅專攻乳癌和大腸癌,他申請到世界知名的癌症中心—美國紐約的「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進行腫瘤免疫方面的研究。
主治醫師的修練
    1985年9月,從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回來後,張金堅便順利升上副教授,另一方面,他也開始申請國科會計畫,由於之前博士的基礎研究就是腫瘤免疫方面,出國也是學利用細胞株強化淋巴球做免疫相關之研究,因此他的計畫順利通過,陸續有論文發表,研究工作一直沒有間斷。
    在主治醫師方面,張金堅看的是痔瘡門診和負責健康檢查之直腸檢查。年輕的主治醫師一開始病人一定是比較少,再加上上面的老師、前輩很多,怎麼樣想辦法增加自己的病人,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張金堅想到的就是一方面認真充實自己,另一方面對病人投入更多的時間溝通,以彌補自己比較年輕的劣勢。他用視病猶親與以病人為中心的概念,因此建立了良好的醫病關係與互動模式。
    張金堅後來是鎖定在大腸直腸癌跟乳癌兩個領域,乳癌剛開始他還沒有開始涉獵,不過老師陳楷模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對國內乳癌的狀況他也是略知一二,雖然當時乳癌病例並沒有很多,但由於國內尚無篩檢的政策,故病人一來幾乎都已經是第二期以上,第一和零期的很少,患者都面臨要將整個乳房切除的慘痛經驗與心理打擊,讓他深感心疼與遺憾,認定這個領域也應該是可以去努力與開拓的方向。
    陳楷模教授在當主任任內,於1986年成立了一個名為真善美俱樂部的乳癌病友團體,讓病友自己組成一個團體,然後在醫院的規劃、輔導下,擔任志工去慰問病人,彌補醫院人力的不足。張金堅後來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也是從這裡得到啟發。
「跨世紀」的台大外科部領導人
    1996年張金堅當選台大外科部主任,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由遴選產生的主任,那年他剛好五十歲,是歷年來最年輕的主任。一直以來張金堅都是謙虛自持而不妄自菲薄,他很了解自己的缺點和長處,承認自己不是最優秀的,所以他肯虛心學習求教,但他也知道利用自己的優點截長補短,或許這才是成功的關鍵。張金堅上任後認為培養團隊精神,仰賴健全的制度以落實分工合作,才能讓台大外科繼續進步。他期許自己:做為台大外科主任,我希望我好像是一個球隊經理,能夠發掘球員的潛能,帶動全隊的士氣。勝利時,與大家共享喜悅與榮耀;失敗時,共同承擔並記取教訓與缺點,也為求下一次的勝利更加努力。
   全新的領導風格與思維,讓台大外科產生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氛圍,張金堅以這樣的態度信念,帶領台大外科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張金堅當主任時把教學放在第一位,剛好那時候醫學院的政策是要慢慢轉變成小班教學,這方面他積極地配合推廣,針對五年級醫學生之臨床教育提出改革方案—「台大外科100」。經過二十年,現今仍是實習醫師進入外科臨床工作的入門課程,在2015年於各界的期盼下正式編籑出版為《臨床外科學核心100》一書。
   張金堅尊師重道,對前輩、老師謹守後備與弟子之禮,重視歷史傳承,但另一方面,他提攜年輕後進不餘遺力,充滿領袖魅力。張金堅的觀念是:雖然歷史是後浪推前浪,但我們不要忘記前人的智慧跟經驗是很寶貴的,我從我的老師、前輩身上學習到很多,所以我深知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我也會想,等作己有一定的高度時,也要盡力把這些經驗與智慧傳承給下一代,後來我才會去編教科書、申請大型計劃、提拔後進、指導學生。
    他很重視、也很努力地在做傳承的工作,他很欣慰自己確實培養、提攜了不少人才,尤其在自己專長的乳房外科與大腸直腸外科領域。
    張金堅真誠地關懷與體貼,讓他與年輕一輩沒有年齡與地位的距離,得以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感情,在台大外科部形成一種新的氛圍。凝聚向心力,積極培養年輕人接棒,讓台大外科「年輕化」,注入新活力,這些都是大家公認張金堅對台大外科部的貢獻。
走出象牙塔為更多人服務
    張金堅對於民眾的衛生教育一直充滿熱忱,他運用自己的專業領域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民眾健康書籍,希望以醫師的身分與專業,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將常見的疾病與正確的知識傳遞給一般民眾,協助民眾透過比較完整的衛生教育與健康資訊過著更健康的生活。
    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看到病人為疾病所苦,更希望幫助病人防患於未然。已經罹病者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都能得到很好的療效,且不管疾病的進程如何,只要遵從醫囑,好好接受治療,定期追蹤檢查,有正確的認知與態度,其實都不必過於憂慮。秉持這樣的精神與信念,張金堅在擔任台大外科部主任期間,先後成立了「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玫瑰之友(造口)關愛協會」,成為乳癌與大腸直癌之病友在離開醫院之後的衛教中心與避風港。
    師承陳楷模教授的張金堅跟隨老師的腳步,致力於一般外科領域中的乳房外科與大腸直腸外科,幾十年來,他看過太多慘痛的案例。
   有鑑於當時乳癌病人術後的輔導、衛教和追蹤都比較不完整,醫院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和資源去做這些事,因此張金堅決定走出診間,走出醫院,為這些病友住院外打造一個可以依靠與信賴的支持團體。之所以會想要建立、發展這些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張金堅表示是受到老師陳楷模的啟發。當年陳楷模創立的乳癌病友團體「真善美俱樂部」非常成功,他有心把這樣的模式傳承下來。
終身志業‧乳癌防治
    乳癌防治基金會創辦的宗旨與努力的方向有三:一、宣導乳癌防治的正確觀念。二、協助乳癌病友身心調適。三、加強乳癌相關學術研究。
    第一個重點就是加強衛教宣導,讓健康的人懂得如何預防疾病,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第二個重點是針對已經罹病的患者,給予支持、陪伴與輔導,協助他們完成艱辛的治療過程,並做完整的追蹤與復健。
    乳癌防治基金會的靈魂人物除了董事長張金堅,另一位就是基金會總監蔡愛真。蔡愛真是張金堅教授的夫人,本身是藥師,所以針對乳癌的用藥問題,他可發揮其專業來為病友解惑,比如藥如何服用、轉機、療程、副作用等等,她花費很多的心思,想辦法將複雜的藥理作用轉換成簡易的彩色圖文,讓病友簡單易懂,以增進病友的理解與接收度,當然也就能得到更好的醫病配合與治療效果。加上她同為女性,更能以同理心適時地體貼安撫病友的心理,成為病友精神寄託與依靠。
    為幫助清貧且復發轉移的乳癌病友度過生活危機,在「台灣聯合抗癌協會」的贊助下,基金會於2015年開始辦理「讓愛飛翔」病友服務計畫,希望提供乳癌病友在治療期間經濟困難的補助。
    幾十年來對乳癌防治工作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張金堅在2016年5月舉辦的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中,獲頒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癌症醫學終身成就獎」,對他來說真是七十歲生日最棒的禮物!
    張金堅曾經說,自己把工作分為「職業」、「事業」與「志業」三個層次:「職業只是為了活下去,掙一口飯吃;事業必須規劃,凡事講求效率與成果,重視付出與回饋;志業的話,完全是為了奉獻,有公益的性質,不求回報。」對他來說,乳癌防治就是他「一生的志業」,永遠沒有退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