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報導> 2010年> 誰來伴行迢迢長照路
誰來伴行迢迢長照路  
      2010年12月28日 聯合報   【社論】
      這真是令人驚悚不置的一幕。報紙頭條新聞的標題赫然幾個大字:八旬翁釘死久病愛妻。 
      八十三歲的王敬熙,騙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八十歲太太吃下幾粒FM2之類的藥物,然後將十五公分長的螺絲起子釘入她的天靈蓋。 
      王敬熙在部落格上的文字、事後的談話,及識者的陳述皆顯示,他們是一對相當恩愛的夫妻;這是報紙編輯作成「釘死愛妻」標題的依據,因為他們夫婦倆皆認為「先走的人是福氣」。 
      王敬熙透露的想法是:釘死妻子,是讓她「安樂死」;事後他並拒絕提供在美國的兩個兒子的連絡方法,說是不想拖累兒子。但據醫師說,服了那種藥物仍有知 覺,螺絲起子穿腦會引發極大的痛楚;而兩個兒子畢竟會知悉這個悲劇,又將在心智上留下多大的傷痛。王敬熙自認是為妻子及兒子著想,事實上恐怕適得其反,至 少是未能達到他的初衷。 
      這件慘案又引發了「長期照顧體系」的討論。王敬熙夫婦的結局雖是如此悲慘;但就其實際生活條件言,較諸其他相似個案,卻絕非最不堪者。首先,王家夫婦 相當恩愛;夫婦同住,還說不上是「獨居老人」;經濟條件尚能維持,例如搬入電梯大廈;也有自我改善的思考及能力,如改置沐浴設備,自費在大樓入口鋪設坡 道;不是請不起傭人,而是不放心;參與教會活動,尋求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王先生是退休工程師,八十三歲而有自己的部落格,王太太曾教外國人學中文; 這些情況及條件皆顯示,王家的實際境遇尚可,悲劇可能出在主觀的心理素質。我們想問的是:還有多少這類家庭,其因應條件遠不如王家者,他們是如何活下去 的?他們的故事上不了媒體,卻可能正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據統計,臺灣需要長期照顧(幾乎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對象逾六十萬人(失能老人逾二十四萬,其他需人「長照」的身心障礙者四十多萬);但僅五萬人住進 安養中心,十六萬人聘外籍看護工,另有四十多萬人留在家中由親人照料。當然,這還不包括「黑數」,與不及「巴氏量表門檻」的族群。 
      即以四十萬「居家長照」的人口言;每一位「王太太」的身旁,就可能有一位「王先生」。七十歲的病母照顧五十歲癱兒的案例所在多有,而照顧者最後把被照 顧者「一起帶走」的慘案也屢聞不鮮;去年高雄一名婦人來來回回幾度用枕頭、膠帶終於悶死久病的婆婆,那就是另一個「王先生的故事」。 
      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超過七%),再加上少子化,此即意謂臺灣已漸進入「王先生與王太太的社會」;約七年後,二○一八年,臺灣將成為老 年人口超過十四%的「高齡社會」,至二○二六年(十五年後)即進入老年人口逾二十%的「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位老人,屆時將如何維持這個「王 先生與王太太的社會」?僅老年化的問題已是如此嚴重,何況還有病與殘的問題。 
      王敬熙夫婦以驚悚的畫面呈現悲劇,但實際生存條件比他們尤為困難者更大有人在;此外,那些被「巴氏量表」排除在門檻外的族群,亦非即可證明他們無需「照顧」。 
      這件螺絲起子穿腦的慘案,令天下夫婦思考,令天下兒女思考,更應令主政者思考;本報在去年六月發表「迢迢長照路」系列專題,這是一條每一個「王先生」 及「王太太」都可能要走的路,不能只靠「王先生」伴「王太太」,而應給他們(也是有一天的我們)足夠的社會支持,伴他們同行這條迢迢之路。
      資料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