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觀服務>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2010第13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空英教母─美國彭蒙惠
空英教母─美國彭蒙惠(Dr. Doris Brougham)
【愛是一生的堅持】

  「救世傳播協會」(Overseas Radio & Televison <ORTV> Inc.)創辦人美國彭蒙惠(Dr. Doris Brougham),生長在美國西雅圖的基督徒家庭,12歲時為回應神的呼召,決定要向華人地區傳揚基督福音,21歲孤身到中國宣教,面臨國共內戰而開始逃難,儘管生活顛沛流離,還是隨時為災民服務;25歲輾轉來到台灣,一待就是半個世紀,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歲月為台灣全心奉獻,不僅傳播福音,也將英語教育帶給台灣,並長年關心貧童、原住民和監獄受刑人,不愧為「空英教母」。

【12歲的承諾 21歲踏上中國】 
  美國彭蒙惠(Dr. Doris Brougham),女,1926年出生於西雅圖,和許多外籍宣教士一樣,從小生長在典型的基督徒家庭,在父母和上帝的愛中成長。有一回參加年輕人的活動,講道的牧師談起早期到中國宣教面臨的種種困難,並詢問:「有誰願意去中國宣教?」只有一隻手舉得高高的,心想:「我將來要去中國,幫助那裡人民的需要。」當時,只是大人眼中金色捲髮、碧眼圓臉的女孩「桃樂絲」,大家對她舉動莞爾一笑,但是沒有人把這個承諾當真。然而,對十二歲的桃樂絲來說,一句承諾便應終身奉行。 
  音樂是桃樂絲從小的最愛。中學時期的她,便成為學校樂團的首席小喇叭手。12歲時,經營拖車公司的父親,有天收到客戶用來抵帳的薩克斯風,因此成為她擁有的第一把樂器。在老師的指導與自我的練習下,桃樂絲不僅是小 喇叭、薩克斯風,甚至法國號都是她的拿手樂器。15歲時,桃樂絲也因音樂上的優異表現,獲得紐約伊斯特曼音樂學院提供的全額獎學金,真心愛音樂的她,幾乎動搖了去中國宣教的心願。興趣與承諾在桃樂絲心中角力,「主啊,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求你對我說話。」她請求上帝指引她該走的路。「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忽然聖經上的這段話,清清楚楚的出現在腦海裡。從此,桃樂絲無論做任何事,一定會仔細考慮所做的決定是否與去中國傳福音有衝 突。然而,不管多忙碌,桃樂絲也未曾放下她的小喇叭,定時到樂團練習,並且積極的投入音樂佈道工作,在教會、監獄,甚至街頭,都看得見她的身影。 
  20歲的桃樂絲,由家鄉西雅圖辛普森聖經書院畢業,進入華盛頓大學修習一年的遠東課程和中文,為成為宣教士而裝備。這一年,桃樂絲認識了吉姆,一位不僅懂得六國語言,個性幽默風趣、富冒險家個性與好奇心極強的桃樂絲一拍即合,更重要的是兩人未來方向一致,都想到中國傳福音,是少數在她心中駐足的男孩;只是,一年後吉姆因工作關係,終究無法去成中國,堅守與上帝承諾的桃樂絲,只好隻身上路。當時看來,彭蒙惠生命中的優先次序早就定了:和上帝的約定最大,其餘的包括愛情,都可以捨棄。 
  於是,在1948年這位21歲的美國女孩「桃樂絲」孤身從老家西雅圖搭上開往中國的慢船,六周後抵達中國的上海。教會的工作人員也為她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彭蒙惠,從此,彭蒙惠入境隨俗穿起旗袍、學拿筷子。初抵達中國,教會希望宣教士兩年之內,盡可能加強語言及習俗文化的認識,暫時不需要從事宣教工作,因此大部分的宣教士幾乎足不出戶。不過,彭蒙惠拜小喇叭所賜,每當有活動需要吹奏音樂,她就能隨隊外出,自然而然對中國人的了解比同期的宣教士來得多。彭蒙惠在中國宣教的期間,隨著國共內戰,她從上海到重慶、蘭州、香港,三年的顛沛流離,還是隨時為災民服務。當時,她遠在美國的父親過世,美國政府也希望戰火中的宣教士全部撤回,但母親叮嚀她「妳不要回來,按照計畫去福 爾摩沙。」因此,彭蒙惠含著淚決定,要去「福爾摩沙」台灣,隔年就接到母親病逝的噩耗。 
 
【隻身到台灣 花蓮拓荒】 
  1951年抵台,彭蒙惠選擇眾人眼中的「不毛之地」花蓮,走進了原住民的故鄉。一個20多歲的女孩,租下一間老舊的日式平房,進入玉山神學院教音樂,負責訓練主日學老師;除了在神學院教課之外,她也在許多教會,開 始小朋友的主日學。彭蒙惠用一把小喇叭帶領原住民兒童邊唱邊跳,也將一首首詩歌編成歌本,因此小朋友在主日學裡認識了基督教信仰,而彭蒙惠則學會簡單的原住民語言。 
  當時,肺病和痲瘋病在台灣還是人人聞之色變的傳染病,再加上山區嚴重缺水,碗筷、被子等日常用品根本無法清洗,衛生環境條件相當差。彭蒙惠仍堅持攀山越嶺探視老殘病弱的原住民,不希望原住民認為被歧視或拒絕,卻也 從未被傳染過什麼病。就因為彭蒙惠無私的給予與真誠的付出,贏得原住民的接納與信任,還為她取了個原住民的名字─利百加(Libeck)─一朵盛開於花蓮 山谷間的百合花。 
  彭蒙惠不僅身體力行,在花蓮山區的原住民部落宣教,更發揮創意結合廣播節目來傳教。六○年代的台灣最流行的娛樂就是廣播,於是彭蒙惠轉個念頭「為什麼我不利用廣播來傳福音呢?」,就在她積極奔走、省吃儉用下完成了 以住家為工作場所的錄音室,製作出第一個福音廣播節目。每個禮拜錄一次節目,難免偶爾工作人員無法準時到達,有時則是請的人還沒來,每遇突發狀況,彭蒙惠 就會先吹一首小喇叭等人員趕到,她也曾一首接一首不斷的吹,等節目時間都快過了,主角還是沒來,當天內容就成了「彭蒙惠小喇叭獨奏」,但彭蒙惠樂在其中。 
  由於教會、廣播、學校……,事情越來越多,尤其廣播工作的擴展,更讓彭蒙惠忙得不亦樂乎;相對的問題也出現了,錄音場地開始不敷使用,加上有時為充實節目內容,遠從台北請朋友來花蓮幫忙越來越頻繁,考量到廣播節目未來的發展性,彭蒙惠決定西遷。

【帶動媒介潮流 重視本土創作】 
  從台中的「協同廣播中心」(Team Radio)廣播室,到落腳台北成立「中華救世廣播團」(Overseas Radio Inc.),草創時期,常常為不知道下一筆經費要從哪裡來,彭蒙惠不僅因此回美國募款,更變賣父親留給她的唯一遺物─一支父親幫別人修車換來的薩克斯風, 秉持這樣無私的奉獻並告訴自己:「如果我捨不下自己的東西,還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幫助我們呢?」。 
  然而,精力無限的彭蒙惠,不斷因應時代的變遷與需求,提供不 同的發展構想。中華救世廣播團除了廣播節目外,還製作幻燈片簡介、發行聖樂唱片、擴建錄音室、拍攝宣教影片,同時跨足電視媒體,最後終於在1960年創立 「救世傳播協會」(Overseas Radio & Televison <ORTV> Inc.,簡稱「救傳」),秉持宣揚基督信仰的原則,結合廣播、電視、戲劇、音樂等多元媒介,讓台灣保有既有的純樸,並得到清新健康的資訊。 
  彭蒙惠為台灣提供多元的傳播潮流,1963年「天韻合唱團」創立,透過音樂宣揚基督的福音。六○年代貧窮而封閉的台灣,電視播放的不是西洋影集、就是國劇,年輕人口裡哼的則是西洋歌曲,「但這裡是台灣,台灣的年輕 人應該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盛行的時代,彭蒙惠全力支持天韻團員創作本色化的歌曲。創作專輯從《野地的花》開始,得到海內外華人廣大的迴響和共鳴。富予 台灣鄉土氣息的詩歌,「說自己的信仰,唱自己創作的歌」,2002年獲金曲獎的《伊的疼惜》,便豐富溶入台灣民眾的宿命觀,並強調創物主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咱是一場戲》亦入圍2004年的金曲獎,以充滿台灣 氣息的音樂元素,吟唱出充滿台灣人特有的豪邁、氣魄,鼓勵台灣民眾無論出將入相,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說,音樂是最能碰觸人心的傳播媒體之一,彭蒙 惠所創辦的天韻合唱團,的確透過音樂創作,鼓勵淨化台灣民眾的心靈,亦唱出屬於台灣人的詩歌。

【把台灣推向世界 推動英語教學】 
  六○年代,台灣的經濟還在萌芽,彭蒙惠也發現一些國際場合, 台灣很優秀的人才,因為英語不夠流利,沒有辦法流暢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她覺得很可惜,所以希望透過廣播教學,加強學生的英語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說流利 的英文。於是,在1962年「空中英語教室」廣播教學正式發聲。 
圖片:空英教母彭蒙惠博士推動英語教學不遺餘力       彭蒙惠在決定「空中英語教室」節目型態之前,也參考許多英文教學節目及書籍,她發現坊間的教材比較一板一眼,例如一個單字chair,後面就說This is a chair.教文法也幾乎是講解規則,不易引發學習興趣「所以我們就想到要把單字和文法,都融合在一起,像是讀一篇文章,有單字、有句子、有文法,還可以 學到新觀念。」當時企劃「空中英語教室」廣播教學節目時,花費相當多的心思,在一系列的教學下來,學生們不但喜歡上英語,也從而建立他們的價值觀,更重要 的是帶他們認識神,成為他們一輩子的朋友(A friend for life)。到現在,從早到晚,從南到北,每天約有數百萬人在收聽收看「空中英語教室」的教學節目。
 
【關懷弱勢族群 大愛的延伸】 
  邁進廿一世紀時,台灣的英語教育全面向下延伸,彭蒙惠優先考量到偏遠山區的弱勢兒童,立即尋覓合作單位,於是自1999年開始,「空中英語教室」開始與台灣世界展望會聯合舉辦「暑假原住民兒童英語營」;隨後,與宏達電合作,在2003~2005年間,每個月定期由「空英」老師與中文助教,前往地處偏遠山區的桃園復興鄉與花蓮玉里,從事結合生命教育及英語教育的教 學,進行定期課輔活動。並希望藉由此單點與原住民孩童相處的經驗,累積成豐富的教學資源,未來能遍及更多原住民孩子。 
  隨著台灣日益國際化,經濟更是蓬勃發展,彭蒙惠仍以宣教士的胸懷,看到不同族群的需要:「我知道台灣越來越好,不過不管再怎麼好,總是有人有需要,我們是不是可以給一些孩子一些鼓勵?讓他們更認真,不會覺得沒有人關心他們?」在這樣的動機下,1994年起,「彭蒙惠教育獎學金」正式創立,分國、高中職、大專院校和研究所四組,鼓勵學生奮發向上。 
  彭蒙惠關懷的觸角極度延伸至社會邊緣人,如監獄中的受刑人、正接受毒品戒治的煙毒犯以及社會中的危難家庭等。她將「空中英語教室」雜誌送到各個監獄,鼓勵受刑人努力充實自我;安排天韻合唱團進到晨曦會戒毒中心、監獄、看守所演唱,鼓勵戒治者及受刑人得以堅持下去;而與受刑人接觸過程,彭蒙惠間接了解犯罪受害人家屬所受的煎熬,特舉辦「疼惜之夜」等關懷犯罪被害人家 屬的活動,「我們做的不多,但他們會知道有人在陪伴他們。」這是彭蒙惠長期以來關懷社會邊緣人的心態。

【Keep on going-永不放棄】 
  年過80的彭蒙惠,仍然精力充沛,並且對這個世界興致盎然。 她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還天天到救世傳播協會上班錄英文節目、編雜誌;對於新事物的高度好奇心,驅使她56歲學潛水、60歲學電腦,甚至許多「空英」課 程的創新點子,都是由她提出的,網路科技的能力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對於未來,彭蒙惠堅守在英語教育領域持續努力,直到自己不能動為止,因為這是上帝給她 的任務。 
  問彭蒙惠來華60年的最大感想是什麼? 她說,和台灣人一起經歷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歷經了台灣退出聯合國的動盪不安、921地震的災變等困境,早已把自己當成台灣人,如今更珍惜自己的台灣人身 分;她也想告訴台灣人,要看重自己、珍惜這片土地,更要有方向、有盼望、有視野,大家一起手拉手為台灣努力,「Keep on going,永遠不要放棄。」

【彭蒙惠得獎紀錄】 
  • 1969年 「空中英語教室」獲教育部頒發「優良廣播節目金鐘獎」。
  • 1982年 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 1984年 榮獲全國優良教師「師鐸獎」特別獎。
  • 1986年 榮獲教育部「推行社會教育有功人員」個人獎。
  • 榮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Pacific States Univ.)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 榮獲美國NRB (National Religious Broadcasters)「傑出廣播製作人員獎」。
  • 1988年 榮獲美國加州亞蘇撒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 )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再獲美國NRB「傑出廣播製作人員獎」。
  • 1989年 榮獲新聞局頒發「金鼎獎」特別獎。
  • 1991年 榮獲美國西雅圖太平洋大學(Seattle Pacific Univ.)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1993年 當選博德衛高中(Broadway High School)傑出校友。
  • 1994年 「救世傳播協會」先後榮獲「82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推動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團體」。
  • 1995年 當選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傑出宗教領袖,於校區雕塑紀念銅像以彰殊榮。
  • 「救世傳播協會」再獲「83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推動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團體」。
  • 1996年 榮獲85年度台北市榮譽市民獎。
  • 「救世傳播協會」三獲「84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推動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團體」。
  • 1997年 「救世傳播協會」四獲「85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推動社會教化事業績優團體」。
  • 榮獲內政部表揚績優外籍宗教人士。
  • 1998年 榮獲全美基督教大學聯合頒發的「辛普森學院」(Simpson College)和「西雅圖太平洋 大學」傑出校友獎。
  • 2000年 政府褒揚在台宣教最久的宣教士。
  • 2001年 榮獲美國NRB「傑出個人成就獎」。
  • 2002年 總統頒發「紫色大綬景星勳章」。
  • 2004年 榮獲「國際職業婦女協會」選為「2004年度風雲女性」頒發「燭光獎」。
  • 榮獲金車教育基金會頒「史懷哲教師獎」。
  • 2008年 榮獲花蓮縣政府頒「花蓮縣榮譽縣民」。
  • 2009年 榮獲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森市Belhaven學院榮譽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