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观服务> 全球热爱生命奖章> 2019 第22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 > 石雕勇士—卢志松(Lu ,Chih-Sung)
石雕勇士—卢志松(Lu ,Chih-Sung)
【雕出希望琢出神恩】
在记忆河流的那一端,童年的悲伤、少年的青涩,都慢慢过去了,我一步一步、一笔一刀,雕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石雕。
                                                               —卢志松
全心全力修补生命缺角
    现在担任国立高雄大学工艺与创意设计学系讲师的卢志松,自幼为小儿麻痹的肢体障碍重度患者,父亲是个讨海人,家境不甚宽裕,只能趴在地上—看着其他孩子快乐的跑跳,邻居孩童们的嘲弄和亲友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曾经让他对未来失去希望。
    但在小学老师的鼓励下,他争取继续求学,培养丰富的知识才能,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卢志松;重新培养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卢志松。
    从贝壳加工厂的磨练,到石雕创作的成就,卢志松在平凡无奇的石头上—雕凿弥补那不完美之处,使它能跃上艺术舞台,生命中的缺角—他用决心毅力修补它,卢志松因雕刻作品创作的过程,心灵创痛也得着「美」的「疗愈」。
一刀一血泪雕出希望
    卢志松虽身处逆境,经历小儿麻痹百般苦楚、尝尽人情冷暖,但仍不畏艰难,跨越生命低谷;卢志松战胜先天不满足,一步一脚完成东方设计大学硕士、一刀一血泪荣任国立高雄大学讲师,力争上游成家立业—先后荣获国家工艺奖、台湾工艺之家,致力于分享奋斗故事鼓励大众。
    由是,现今卢志松虽年岁已大,他想要继续完成年少时期的梦想,保持追求知识的渴望,目前已完成东方设计大学流行商品设计研究所硕士学位,秉持「生活、艺术兼容」、「创作启发并存」,同时注重「空间虚实的变化」、「生命本质的表现」,期望将自己三十年创作的磨练与技术,用论文教学及自传《石头唱歌》推广,并致力向大家分享:独石一壶‧唯一之壶,化石为爱,琢出神恩‧雕出希望,感恩贵人‧义教弱势,不愧为「石雕勇士」,从全球各界推荐2723位热爱生命奖章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2019年第22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
  
    本会随时欢迎全球各界推荐努力、爱心、勇敢、成就等生命勇士。(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全球热爱生命奖章推荐专线:02-29178770、传真:02-29178768、地址:新北市新店区明德路52号3楼、网址 http://www.ta.org.tw、e-mail:ta88ms17@gmail.com)
从以手代足的地上爬起来
     1964年8月18日出生于澎湖的卢志松,怀疑自己是上帝创造的瑕疵品,他曾向上帝抱不平,埋怨父母为何生下他,怎么得要趴在地上爬着过日子,太多的不平与抱怨充满着他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
    十六岁以前,他都是以手代足在地上爬行,受人鄙视的眼神,遭到邻家孩子们的嘲弄,加上亲友不经意的言语伤害,年少时期的他一直想自他了断,不快乐的心吞噬掉他对未来的希望。
    出生十个月大他就感染了小儿麻痹,家境贫寒,有个身体残缺的孩子,父母亲在村子里受到别人的异样的眼光看待,乡下人迷信传说着因果之论,这莫非就是上辈子的回报。可是他不懂,明明他甚么都没做,「果报」却得由他承受。
    家乡在离岛澎湖,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医疗的不发达更是可想而知,以上种种使他无法接受适当的教育与医疗,导致他少年时期是陷于学习困顿的阶段。
    父母亲担心他的未来得有亲人照顾,因而时时刻刻叮咛他,凡事要忍让不可任性,和兄弟妹妹们要和好相处,将来他的生活得靠他们的帮助。
    也因父母这样的用心嘱咐,让他已五十几岁了,和兄弟妹妹们还是相亲相爱,日常生活中他的确太多事需人帮忙,这也提醒他,万事互相效力,当他有能力有机会也得要帮助人。
汪洋中的一条船
    至今犹记得小学六年级的班导吴美杯老师,她是位刚师专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常在同学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教室剩下他一人的时候,她会找他聊心事,开导他悲观的态度,谈及一些他想都不曾想过的事。
    对于未来正处于迷惘的心,似乎有着想进入希望里去探索的渴求。他问老师:「像他这样的人,将来有甚么用呢?」
    老师送给了他一本「汪洋中的一条船」,读完它觉得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老师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还举了许多外国的身心障碍者—成功跨越障碍的例子。
    老师希望他不要放弃读书学习,唯有具备好丰富学识才能,将来才有机会成为一个活得有尊严有自信的人。老师的这些话语,一直深深刻印在他的脑海,希望有一天他真的能完成这理想。
争取求学机会种下工艺的种籽
    父母不打算让他继续读书,几经波折,争取到继续读国中的机会。
    父亲也得再继续辛苦陪他三年,炎炎夏日的大太阳,冬天强劲冷冽的东北季风,他每天骑着那老旧的脚踏车接送他上下学,讨海捕鱼工作已经非常劳累辛苦了,还得准时载他到学校读书,心里很内疚,希望能学有所成不辜负父亲的辛劳。
    虽然他很认真,可是希望的曙光,依然没有半点浮现得踪迹。
    国中三年级下学期,眼看着即将要毕业,内心惶恐着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听从父母安排呢,还是大胆冒险做自己的想象。
    最终他狠下心违背父母的安排,决定出外试试看,不论好坏,总是自己的抉择,他想找一片适合他耕耘的土地,种下自己选择的命运吧!
    从来没有到工艺教室上过课,工艺老师仍给很好的成绩,原因是老师教的功课,虽然没办法在学校操作机台制作,但他会使用爸爸的手工器具,把老师课堂上交代的作业完成。
    制图课也是他指导的,他更是认真的作好作业,老师给更高肯定。期待在学校的学习上能有所崭获,为自己寻觅出一条出路。
    可是谈何容易,国中的学习是基础教育的养成,只是初阶的学习,那里是他想象的那般,所能够学到的实在很有限。
    为了不要继续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他打破沉默,他大胆向工艺老师求助,老师为他搜寻到四个他可能胜任的工作。
    他决定往那未知的世界去冒险,若能成功或许能靠自己养活自己。倘若失败,至少他也曾经努力试过了,感谢澎湖西屿国中李傅华老师—提供了他改变生命活路的选择。
贝壳加工职训工厂
    国中毕业后离开澎湖,带着简单行囊,及父母亲家人的祝福,他爬上台湾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土地。他的目标很卑微,只要用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别再继续增加家人的累赘负担,他向上天祈求着。只身来到举目无亲的异乡,「高雄县海洋贝壳公园」学习贝壳加工的技术。
    这是一家专为培训身心障碍者设立的贝壳加工职训工厂。初到异乡水土不服,身体不适,他又是工厂年纪最小的学徒,什么都不懂,不懂也不敢问。
    晚上想家心情浮现的时候,情不自禁的想写信要妈妈来把他带回去,他害怕处在这陌生的环境,还会受大人的欺负,他害怕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但是,如果爸妈来带他回家去,他不就是家人永远的负担吗!日子一天一天过,这样拖着过下去,不知不觉慢慢的适应了工厂的作息,学徒的生活也逐渐进入状况。
    贝壳的工艺品制作,所能学到的技术很有限,每个学员的工作部分是固定的,学不到完整的设计制作技术。待在这工厂一年,所学到的功夫还只是简单的皮毛,他开始烦恼这样下去会一事无成。
    他选择离开这为残障人士特别规划的无障碍环境职训所,独自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更严厉的挑战:在没有集尘处理的工作环境磨贝壳(吸进大量粉尘、全身沾满贝壳粉末)、做着领不到工资的白工、彻夜加班到天亮,也做不完的工作、冬天在那没屋顶的淋浴间洗澡、洗得浑身冒白烟、挨饿受冻、甚至和家人失联,所要目标很明确,他要学得一技之长。
雕出希望琢出神恩
    所幸造物主并没有放弃他,爱他的神依然眷顾他。20岁的年纪他「出师」了。当他再回到海洋贝壳公园应征,他终于录取为公司独当一面的雕刻设计师,本以为一手好技术能在职场挥自己所学,在公司受到重用。
    可是好景不常,时势变化,贝壳加工业受到低廉价工资国家的竞争,订单外移,他们都失业了。
    已经具有雕刻基础的他,可以很快再找到相同性质的雕刻工作,其中包括玉石雕刻、压克力雕刻、珊瑚、兽骨雕刻他都尝试去做。
    在这么多元的雕刻世界里,他找到生命的方向,「石头」雕刻成「茶壶」的创作。
    他热爱这样有创意性的工作,它不但可以表达自己的种种意念与想象,更能将生命中流动的思想,生活中澎湃的心潮,凝型于「石雕创作」的表现中。每件作品都有属于他的心情故事,每件创作都盛载着他生命的部分。
    在平凡无奇的石头上—雕凿弥补那不完美之处,使它能跃上艺术舞台,生命中的缺角他用决心毅力修补它,因着作品创作的过程,心灵创痛也得着「美」的「疗愈」。
    他花了三十几年功夫,竭尽所能创作出好的工艺作品,所创之作也在「全国美展」、「全省美展」、「南瀛美展」中脱颖而出,更连续获得两届「国家工艺奖」的荣耀,也获内政部颁发「第五届金鹰奖」表扬,文化部的肯定,颁给了他「台湾工艺之家」的殊荣,艺象万千《天工百艺》集里收录了他的创作,让他创作的喜乐能分享到艺术领域里。
    石雕创作使他受到媒体注意与报导,学校邀请做生命教育见证演讲,石雕技艺也受聘到大学作传承授课,他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他战胜先天不满足,而且超乎自己的期待,感谢上帝给他一片自由的天空,用手也能飞翔的天空。
拥有爱的家庭
    他常常探索自己,「你想要什么?」他回答自己:「除了不要当个没有用的废人,如果可以他想拥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他想要有婚姻、爱情,要有自己的孩子,他想好好爱他的家人。」
    同时,一个(负面)声音告诉他:「就凭你,能养活自己就不错啦!」另一个(正面)的声音再度鼓励他:「只要你想要,一定会得到;如果你不敢要,那就甚么都没有。」这两样情绪在他内心征战,他选择朝正面的方向出发。
    二十岁那年,他鼓起勇气去追求一位他喜欢的女孩。历经三年交往,说服她的家人,在没有反对的状况下让他们结婚了。像小孩子扮家家酒般的,他们俩开始建构家庭。从家徒四壁租个小房间,直到小孩出生得有个象样的居所,他有个伴侣陪他一起挑战人生的坎坷路径。
    他们共同在贝壳加工事业上努力,一起上山找石头,为石雕创作寻觅素材,拿着作品四处兜售,最后找到台北天仁茶业总公司,开发他石壶的销售市场。
    创作展览系列活动,卢志松贤慧的太太是策展人和布展人,卢志松得了奖,他希望太太陪他上台领奖,她总是害羞不愿同他上台,电视新闻采访她,她也推辞不上镜头,连总统召卢志松贤伉俪,她也只愿陪卢志松默默地做着他需要帮忙的事。
    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卢志松的小孩都大学毕业了,老大也结婚生子,让他当起爷爷了,卢志松想一生这样应该够丰盛了吧!五十岁就可以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想创作什么就做什么,何其自在悠闲。
更上一层楼永续传承
    不过,小学六年级的级任老师的那一番话,一直在卢志松记忆里回荡:「具备好丰富学识,成为一个活得有尊严有自信的人」。
    卢志松想完成年少时期的梦想,追求知识的欲望不曾失去过。
    如今卢志松回到学校读书,不只完成硕士学位,还担任起国立高雄大学的讲师,静心把自己的创作思路做出完整的探索论述,这些花费卢志松三十几年的创作历练和技术,卢志松要用论文、教学及自传《石头唱歌》推广,把雕出希望的爱传出去。
感谢生命创造主的爱
    几年前,小儿麻痹症候群,对卢志松的身体开始发动无情的侵蚀,卢志松成了每个月得到医院报到的病人,身体除了行动不便,还得承受双手、脊椎、关节退化的疼痛。
    卢志松对上帝祈求,在他还没完成学术研究前,请不要给他太大的痛。
    因为,卢志松想把他几十年所学习及实际创作技法的论述写下来,更想把生命里未经开发的能量,如何透过努力耕耘而有所成长,做这些事还需要花费不少的精神心力,求神能让他少一点疼痛,才能继续完成这使命。
    历经多少波折磨练,而今才能有点小小的成就,感谢生命创造主的爱对卢志松保守,在卢志松内心植入坚定的信心来面对生命挑战,赐给卢志松勇气用双手走过死荫幽谷。
    回首过往的岁月,卢志松想研析纪录如何克服生命负条件,努力打拼完成曾经有过的梦想,当中的经历如今回首依然觉得可贵的。
    希望这段克服逆境生命的过程,分享给同样有苦难的朋友,大家一起发挥生命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