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報導> 2006年> 屏科大助理教授 開創野外研究新領域
屏科大助理教授 開創野外研究新領域 
「熊媽媽」黃美秀 力護瀕絕黑熊
      2006年11月28日 中國時報/社會脈動/A8版【記者:吳江泉/屏東報導】
      「哇!有熊拉屎的味道、腳印及抓痕!」被原住民稱為「熊媽媽」的屏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黃美秀想起第一次捉熊的經驗,還沒看到熊的影子,就不禁手舞足蹈。當陷阱抓到熊的那一刻,她的緊張之情勝過喜悅。 
「不想每天坐在辦公室裡,加上求知慾強烈」,台師大生物系畢業的黃美秀在台東國中教生物一年後,到台大動物研究所取得碩士,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 保育研究所教授大衛.賈賽利斯指導下,民國八十七年開始臺灣第一次野外研究員捉活熊的工作,也把國際保育聯盟熊類研究觸角延伸到亞洲。 
      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一般山地已很難見到黑熊蹤跡,黃美秀有一回帶著幾位曾獵捕熊的原住民義工和助理深入玉山國家公園,一待就是幾個星期。當時是要捉活熊,她捨棄麻醉方式,改用原住民義工經驗,將米炒過、加蜂蜜做餌誘捕黑熊。 
背40公斤行囊上山 深山獨眠 
      早期因通訊設備不是很發達,進入山區就等於失聯,黃美秀說,「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可以不用管山下的凡塵俗事。」但每次要背三、四十公斤的行囊,從玉 裡南安山風步道進入,花三天走過四十公里山路、常涉過冷冽的溪水,獨自一人睡在陌生的深山裡,面對孤寂的深夜,有時還會哭泣。 
      二千年遇到碧利斯颱風,整個山區樹木幾乎倒光了,在山區躲了三天,黃美秀與兩名助理才用開山刀開出路來,最後遇到救難人員還糗她說,「準備了三個屍袋卻沒得用。」黃美秀哈哈大笑,旁人都無法想像,一個卅多歲的女性竟有如此強悍的個性。 
投入研究9年 屢見陷阱傷熊 
      一轉眼研究臺灣黑熊已九年,黃美秀總共捕捉過十五隻黑熊,但其中八隻遭獵人陷阱誤傷,斷手斷腳。在黃美秀未走入山林尋找黑熊前,人們對臺灣黑熊的知識 僅止於「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及「胸部有淡黃色V型斑紋」。黃美秀不僅開創黑熊研究的新領域,也讓她成為首位在野外研究瀕臨絕種動物「臺灣黑熊」的女學 者。 
      不過,黃美秀很排斥人家稱她為「臺灣的珍古德」,比較喜歡原住民朋友給她的稱號「熊媽媽」。 
      「我寧可說臺灣黑熊的數量十分稀少,也不願說數量多,讓黑熊面臨危機」。黃美秀說,沒有人能實際數出黑熊有多少只,因為看到熊的機會真的很小。臺灣的 熊怕人,不像在美國,有些熊還會在帳棚旁出沒,打開啤酒來舔。以臺灣的森林比例來講,估計可能有上千隻黑熊,但這樣的密度仍非常低。 
      從置身深山、研究黑熊到體驗布農族原住民文化,黃美秀髮現,獼猴、山豬會危害農作物,卻從來沒有熊危害農作物的紀錄。偶爾有新聞報導檳榔園、香蕉園出 現熊破壞農作物的抓痕,其實都是大型狗幹的。因為,臺灣黑熊往深山裡生活,分佈在玉山、雪霸及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護區內。 
熱忱感召原住民 保育見效 
      「真正殺死熊的不是槍、不是獵人,而是所有消費者一念之間」, 黃美秀說,原住民用來打山豬、水鹿的捕獸夾、吊索,意外對熊造成殺傷力。加上臺灣人喜歡吃罕見的東西,把熊膽、熊掌當成中藥進補,熊肉一斤賣到一千五百 元,一隻熊掌賣一萬多元,狩獵造成黑熊死亡率高於出生率,自然走向滅絕之途。 
      原住民朋友幫黃美秀取「Ali」的名字,意指「厲害的獵人」。她加個「Dumun」,即「熊」的意思,「Ali Dumun」是原住民對黃美秀的稱呼。因大半年時間住在山上照顧熊,被稱為「熊媽媽」。她有次問一名獵過熊的原住民,「下次遇到熊還會不會獵殺?」對方回 答說:「知道有個女生在追熊,那麼辛苦,我還去殺熊幹什麼?」這句話讓黃美秀相當感動,因為她的渲染力搏得同情,竟也成為一種推展保育的方法。 
      「臺灣的山真的很漂亮,各種風貌都不輸其他國家,沒登過、看過臺灣的高山,不知臺灣山川之美」。黃美秀選擇了這條不歸路,她笑稱要收手很難。憑著這股 熱忱,目前她帶領十名學生輪流上山為黑熊做紀錄,希望有一天能喚起全民意識,共同挽救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
      資料來源:中時新聞資料庫